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第30次会议日前在意大利举行。会上,由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7个成员国提交的93个海底地名提案获得通过。近年来,各国向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提交的海底地名提案,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据统计,迄今为止,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已经核准的海底地名共4000多个。这反映出各国日益重视海底地名命名,随之而来的竞争日趋激烈。

  大海广阔无垠,海水覆盖之下的海床复杂多变,既有地形平缓的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海岭、高耸的海山和深邃的海沟。如同陆地的自然地理实体必须赋予名称一样,海底地理实体也应该赋予名称,这被称为海底地名命名。目前,对已确认的海底地理实体进行正式命名已成为国际惯例,且许多都已命名,如大西洋中脊、冲绳海槽、麦哲伦海山群等,这有利于海洋图件的编制和海洋科学勘测、开发管理,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命名海域的管辖权。

  地名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实体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及宗教信仰。地理实体的命名权通常归属于地理实体的主权所有者或发现者。比如,15世纪~17世纪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地理大发现”时期,白令、库克、麦哲伦等航海探险家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给这些“新发现”的“领地”冠以发现者的名字。因此,就有了现在的白令海、麦哲伦海峡、库克海峡等地理名称。

  目前,海底地名命名重要性日益凸显,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已成立了专门的海底命名机构,进行管辖海域和国际海域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活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西,近年来也开始开展海底地名命名活动。

  在中国,自2011年开始,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开始全面规划和命名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区新发现的地理实体。2013年,中国首次以中国地名委员会海底地名分委会名义提交的10个海底地名提案获得审议通过。

  在美国,早在1963年就成立了海底地理实体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编纂美国版的海底地名辞典,建立地名数据库,服务于国防、海洋和地球学科的发展。目前,美国地名数据库中共收录了4800多条海底地理实体名称。

  在日本,2001年成立了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委员会,此后又建立了海底地名管理数据库,共收录了2000多个条目,并投放在互联网上供公众查询和使用。近年来,日本积极参加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年会,不断提交命名提案。

  在韩国,2002年成立了海洋地名委员会。近年来连续向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提交了多个海底地名命名提案,部分获得了通过。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