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座因海而生、凭海而兴的城市,把海洋视为城市发展的命脉。经过多年与海共荣、共生、共发展,厦门逐渐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子。
一、依靠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助推海洋经济稳步上升
2008年以来,厦门取得产业类技术成果197项、公益类技术成果52项;建设科技兴海平台、基地和园区12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6个、成果转化基地3个;制定与科技兴海有关的国家标准2项,省市规程、规范等13项;举办各类较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30次;与5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5个。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国际海洋周已成为国内外和海峡两岸开展海洋科技交流和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品牌。
“十一五”期间,厦门市海洋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3.21%。201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为246.8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02%。
海洋产业链初步形成
厦门市依托科技创新,重点推动了海洋生物制药、保健制品、游艇邮轮、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和信息服务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厦门市目前初步形成以海洋生物制药、保健制品和海洋物种资源开发为主线的海洋生物产业链;以邮轮母港建设,游艇设计、研发、制造、展销中心和消费服务为主线的邮轮、游艇产业链;以海水淡化整装设备开发、淡化工程示范为主线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以马銮湾潮汐能和波浪能开发为主线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以海上试验场建设、海洋新型防波浪设施、海洋工程设备、防腐防污损材料等为主线的海洋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产业链等5条产业链发展思路。
海洋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在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厦门逐渐形成了一批如朝阳生物、蓝湾科技、汇盛生物等成长型的科技企业。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约达30亿元。当前厦门市正抓住财政部、国家海洋局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的机遇,大力推进海洋生物毒素产业化、微生物虾青素产业化、高品质真蛸及其活性物质提纯产业化、海洋活性蛋白工程、海洋生物制品以及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种业创新与产业等示范工程建设,努力创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域。
海洋生物产业发展良好
厦门市大力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保健食品的科技攻关,科研单位主动加强科研力量,促进成果转化。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积极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海洋生物毒素一类戒毒新药临床试验获重要进展,以海洋三所科研成果转化为依托的厦门朝阳公司年产200克高纯海洋生物毒素原料药供给基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完成并投入试运行。该所成果转化催生的蓝湾氨糖获得国家四部委联合授予的“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健康功能食品批文,现已达到年产20吨以上的产能规模,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一大批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项目也进入国家科技兴海战略体系。目前已形成十多项具有亿元级产值前景的技术储备,并逐步推向市场化。
游艇产业展现强劲势头
近年来,厦门市游艇经济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市现有游艇企业47家,其中游艇贸易企业12家,拥有一定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游艇制造企业14家,其他为游艇配套设备加工以及游艇会所、俱乐部等服务企业。2008年厦门市游艇制造产值为5.4亿元,出口3246万美元,约占全国18%的出口份额,出口市场以美国、欧盟国家为主。
海水利用业取得初步成效
海岛、船舶专用小型海水淡化整装设备通过设计定型,已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年电厂冷却利用海水6.98亿立方米,海水脱硫达每小时4.3吨,烟气脱硫效率达90%以上。同时,通过合理设计,每天利用海水纳潮130万立方米,改善筼筜湖水质;“观音山滨海旅游区海水综合利用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海洋信息服务业快速兴起
厦门市已进行“数字海洋”一、二期建设,启动了“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以高起点构建海域24小时动态监视监测平台,形成以海洋生态与环境信息数据库、海洋资源与经济数据库、海洋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近海地区“数字海洋”服务体系,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海岸)工程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信息及技术咨询服务。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厦门市高度重视依靠科技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在海洋三所等科研单位的科技支撑下,厦门市大力开展海堤开口、海域清淤整治,改善厦门海域的水动力条件和水质环境,维护港口航道资源;开展猴屿、上屿等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实施海岛覆绿工程和滨海滩涂生态修复工程,种植红树林400多亩;进行生物资源及珍稀物种的保护与恢复,加大中华白海豚保护及科研工作力度,建立濒危物种保护中心,并采取全面保护措施,确保了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并稳步回升;推动国家海洋公园建设,营造良好海洋人居环境。二、依靠科技创新,
海洋经济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今年8月,福建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了“海洋强省”的奋斗目标,并着力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各项工作。厦门也在谋划着如何推动海洋经济取得更大发展,提出了“力争海洋经济增加值年递增15%以上,2015年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51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2020年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020亿元,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的宏伟目标。据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厦门市海洋总产值为648.65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为122.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2%和3.7%。其中,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为52.32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为85.9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6.48亿元。
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厦门市已将海洋高新产业纳入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予以扶持,组织编制了《厦门市海洋战略性产业十二五规划》,将海洋高新产业列为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还编写了《厦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录》,包含海洋生物产业、邮轮游艇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水利用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5大类近30项产业指导目录。编写2012年重点项目建议,提出了产业化和关键技术项目19项、技术平台1项,申请扶持金额6420万元。
创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域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组织起草了《厦门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总体实施方案》及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公益性科研、公共服务平台、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等分项实施方案。厦门市努力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在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高效健康养殖、海洋装备等优势领域,计划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实现申请专利数量50项~60项,成果转化30项~40项,发展壮大1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企业。预计到2016年,直接新增产值将达到23.48亿元。
依托海洋三所建立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海洋生物技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通过示范引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协调推进产业集群,使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逐渐建成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国家级示范区。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带动海洋经济发展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努力抓好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并引导项目申报单位把科技创新向产业化方向上发展。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申报过程中,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组织力量,把优势项目按照产业化发展目标进行再凝炼,再细化,海洋三所等科研单位发挥研发平台优势,积极围绕厦门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部署,认真配合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各项申报工作。在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精心组织下,成功申报了“海洋生物功能性产物高值开发关键工程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几种重要海洋药用生物种质资源发掘、保藏和利用”等项目。此外,组织相关单位申报海洋能关键技术研发公益项目也取得重要突破。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还专门成立相关项目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专家咨询小组等机构,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技术咨询和协调监督。
构建大平台提升项目转化速度
2011年,厦门市投入1500万元,依托海洋三所,建设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中试基地。该基地针对厦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将构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开放共享的海洋生物活性产物分离纯化、海洋藻类规模培养等5个关键工程化技术研发平台,并在4年内突破23项生物资源开发的关键工程化技术,获得5项产业化前景显著的高技术产品。该基地的建设旨在突破厦门海洋海洋生物技术工程化技术瓶颈,建成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和市场意识强的研究开发队伍,为厦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设在海洋三所的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了团队建设,几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一支60余人的研发团队,正围绕各研发平台的建设稳步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