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委提出的“关于建设赤潮监测预警体系保护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质量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你们对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状况特别是对广西赤潮海洋灾害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作为2015年我局重点办理提案,我局认真落实自治区党政领导的批示精神,制定了提案办理工作方案、专题调研方案,与自治区政协提案委、民盟广西区委和提案者在北海、防城港市进行实地考察、座谈调研,全面对赤潮灾害发生情况,赤潮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情况,北仑河口保护区赤潮监测工作,涠洲岛赤潮监控区、海洋公园相关情况及涠洲岛海岸污染及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解,深入分析我区赤潮灾害发生形势。结合我局职能及调研成果,现答复如下:
一、针对第一条建议,我局支持成立赤潮防治指挥小组。我局支持并将积极协助配合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赤潮防治指挥小组,将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部署安排下,会同有关部门,在沿海市、县人民政府等配合下进行认真调研,在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提出成立赤潮防治指挥小组的工作方案,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
下一阶段,我局将加大对海洋赤潮的防治力度。组织开展年度广西海洋灾害应急演练,以演练代培训,锻炼全区海洋系统各级人员的应急业务素养,提升汛期工作能力。完善广西海洋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沿海市、县、乡镇、村四级海洋灾害信息员机制落实,逐步完成从自治区到村级海洋灾害信息员队伍的组建。加强培训力度,使乡镇海洋灾害信息员进一步了解在海洋减灾救灾工作政策法规,熟悉各种海洋灾情的收集和填报,为海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针对第二条建议,我局将增强广西海洋赤潮监测和科研能力。我局每年依托现有海洋监测机构,整合有关信息资源,密切关注海域赤潮发生情况,定期开展近岸海域赤潮巡航,加大赤潮高发期的巡查力度,发现异常时即进行现场监测采样,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将情况及时上报和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并按职能做好治理工作。同时通过奖励和通讯补贴等政策,广泛吸收渔民、养殖专业户及其海上作业人员作为赤潮监视志愿者,完善本地赤潮监视志愿者网络和信息通报渠道,提高赤潮发现率和时效性。
下一步,我局将开展海洋人才政策引进力度,努力抓好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工作,有计划引进或培养海洋赤潮监测、预报人才,增强广西监测机构人才实力;整合海洋环境调查和检测信息资源,深入分析我区赤潮灾害发生原因,为建立赤潮监测预警体系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三、针对第三、四条建议,我局将继续加快广西沿海海洋观测、监测站能力。我区海洋监测数据主要通过船舶、浮标和岸站、信息员多种途径共同收集,为了实时掌握广西海洋环境状况和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海情况,提前做到对赤潮等突发事故的预警报,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我局从2012年开始分三期共投入3200万元,在广西沿海重要入海河流、沿海重大工业排污口、重要港湾、重要生态敏感区、重要滨海旅游区布设了12套海洋水质生态监测浮标和3套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浮标系统。从2014年5月起全面运行,并在广西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成立了在线浮标监测室,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在线的监测监视,实现对我区海域水质、赤潮现象等进行高频率、高密度的监视监测,逐步建成覆盖广西沿海的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监控网络。
下一阶段,我局计划再完成4套浮标的布设和1套岸基水质环境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对重点企业、园区污水排放口、河流入海断面等的在线监测。同时在取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增建卫星、飞机遥感监测设备,开展“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构建,掌握常规污染物在北部湾海域的时空分布特征,设计北部湾海域的特征污染指标体系,研发北部湾海域环境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平台,完成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系统广西子系统与国家海洋局平台的对接。
四、针对第五条建议,我局将继续完善赤潮预报发布机制。我区海洋灾害预警报数据接收来源于各海洋站与预报台以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VSAT卫星数据,所获取的数据通过人机交互平台制作出产品。现我区灾害预报包括赤潮灾害预报产品发布不仅通过传真方式给各应急成员单位,还通过各广播、电视台、传真、局官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向公众发布。
下一阶段,我局通过开展海洋预报能力升级建设,采取多重手段扩大海洋预警预报产品的覆盖面及精细化程度,全面提升我区海洋公益服务能力,从原有的广西卫视发布常规海洋预报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在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的电视滚动播报海洋预报信息,扩大海洋预报产品的覆盖面。同时,吸收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大学等有能力的科研单位共同开展赤潮预警技术提升,扩大监测面,与各有关单位共同做好赤潮防治预警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
2015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