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经济以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合作共赢为特征,可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可以说,向海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发展向海经济,最实在的成果是普惠人民,最核心的宗旨是为民办实事。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推动向海经济发展,向海发展已成为实现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2020年,广西向海经济生产总值达3910亿元,比上年增长5.9%。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向海经济的稳定器作用突显,各项主要指标逆势上扬。
激发向海产业动能
产业是向海经济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广西海洋部门加快促进向海产业发展,不断激发向海产业动能,推动全区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使为民办实事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今年以来,广西海洋局牵头制定了全区向海经济招商工作方案,梳理了146个重点招商合作项目,总投资4831.74亿元,并积极开展向海经济产业招商活动,对接了浙江省新能源集团等各地龙头企业。截至9月底,广西与6家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投资总额达2060亿元。
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据初步估算,今年上半年,全区向海经济生产总值超180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其中,海洋生产总值超过726亿元。
强化海洋资源要素保障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广西海洋部门把重大项目用海用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等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关键举措,加快实施营商环境“简易办”改革,审批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的40%;创新用海审批权限下放、海域使用权与海砂采矿权“两权”联合出让方式等,以强化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为向海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上半年,全区审批用海项目3宗,涉海面积126.8公顷,批准批复免缴海域使用金项目11宗,面积1073.76公顷,免缴海域使用金2464万元,有力支持了广西重大项目建设,为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要素保障。
拓宽开放合作平台
近年来,广西海洋部门以海为“媒”,加快拓宽对外开放合作新平台,促进区域双边、多边海洋贸易合作,推动经济建设更好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率先引导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建设产业合作的“多园多基地”,进一步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海世通深海渔业养殖项目作为文莱-广西经济走廊重点项目已建成使用,广西帮助文莱首次实现鱼苗本土化供给,文莱生产的深海养殖产品出口多国;广西企业建设的毛里塔尼亚远洋渔业综合加工示范区加快推进,14艘专业远洋渔船投入捕捞作业;东帝汶马纳图托拉雷安南渔业港水产园区、中国-东盟海洋水产种业研发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广西海洋部门持续推动马中关丹产业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二期建设,积极推介、引导和支持区内外企业用好境外园区平台,开拓境外尤其是东盟市场,实现“抱团出海”。
目前,中马“两国双园”园区企业累计超370家,40多个“桂”字号海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耕东盟、拓展南亚、面向世界”的向海经济开放新格局业已成型。今年上半年,广西境外经贸园区增加值为20亿元,同比增长12%。
巩固海洋生态修复成果
多年来,广西海洋部门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立足管海护海,加强海域海岛执法监管,持续组织沿海三市(北海、钦州、防城港)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努力让海洋生态文明成为广西现代化发展的亮丽底色,让生态财富造福中华民族、泽被子孙后代。
经过有序推进,北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板。北海市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是北海市获批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之一。据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环境公报均显示,近年来,广西海洋生态监测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总体综合指标继续领跑全国。广西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常年达90%以上,连续8年稳居全国前三名。“天蓝、水清、岸绿、滩净、岛靓、湾美”的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广西的独特优势和发展竞争力。
站在全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起点上,作为全区海洋主管部门,广西海洋局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磅礴力量,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不懈奋斗,以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的新成绩来践行“两个维护”,扎实推进向海产业发展、积极有力保障重大项目用海、持续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加快把广西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海洋强区,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广大人民新期望,为广大人民谋得更大的幸福。
(作者:贺志刚、蒋和生,分别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党组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