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区建设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并进 编者按: 近年来,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广西阔步迈向海洋强区,不仅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更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西通过搭建向海开放平台、畅通向海发展通道、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等举措,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蓝色动能”。与此同时,广西沿海地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书写了一页页绿色发展的辉煌篇章。涠洲岛通过立法护航、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等措施,成功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吸引了鲸类回归,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防城港市通过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增强滨海湿地水动力等举措,有效提升了西湾的生态功能,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钦州市通过系统修复和融合发展策略,实现了生态“颜值”到绿色“产值”的转变……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广西海洋事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海洋强区的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而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成效也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广西将继续坚持创新与保护并重,以科技赋能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海洋强区建设迈上新台阶,绘就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请关注本期特别策划——
阔步迈向海洋强区
——广西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近年,广西坚持向海发展方向,用好海洋资源,搭建向海开放平台,畅通向海发展通道,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蓝色引擎”,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提供“蓝色动能”。
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189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580.9亿元,年均增长8%,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超15%。全区海洋经济呈现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增长动能持续蓄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支撑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2025年夏,北部湾畔碧波荡漾。广西玉林海港码头,12台巍然矗立的门机展开“长臂”繁忙装卸货物,汽笛长鸣不时划破长空,一艘艘满载货物的巨轮起航驶向深蓝。

<<<玉林海港码头
玉林市是一个距海仅2千米却近海不沿海的内陆城市,一直以来,需辗转上百千米甚至更远的路途出海。2015年,玉林市以非凡的胆识,在北海市合浦县白沙镇榄根村近岸海域“借地建港”。
2023年12月,玉林建成2个10万吨级泊位、3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745万吨的出海港口。从开港至2025年5月,玉林海港码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27.11万吨。
玉林市“借地建港”的壮举,是广西乃至全国近海不沿海城市向海发展的创新性举措,玉林市由此开启了向海图强的新时代。玉林市的出海突围壮举,凸显了广西人民向海图强的决心和信心。
近年来,广西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建设海洋强区。先后实施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规划到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超3200亿元,海洋经济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从2020年起,广西连续实施2个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任务做好项目用海保障,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推动广西海岸带管理立法,完善统筹协调发展管理机制,打造临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与合作交流平台。
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效服务保障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等重大项目用海,全面开展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登记,首次实现海域使用权证、水域滩涂养殖证“两证同发”,立足独特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禀赋,加快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出台广西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优化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项科技攻关。
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贵阳至南宁高铁、防城港至东兴铁路先后建成通车,全区14个设区市基本实现3小时通达海港,海铁联运班列通达我国18个省(区、市)的73市、156站,班列覆盖品名达1.1万个,所运输的货物通达全球124个国家和地区的523个港口,近洋航线实现东南亚、东北亚主要港口全覆盖,并开行6条至南美、北美、南非、南亚等远洋航线。
加快建设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和黄桶至百色铁路。截至2025年6月底,平陆运河实现年度投资过半目标,累计完成投资559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9%;广西最长跨海大桥龙门大桥建成通车,北部湾跨海交通网络再添“关键一横”。
多式联运“一口价”服务收费模式不断拓展,累计开通海铁联运“一口价”线路183条。在云南、贵州等7个省(区、市)建设运营无水港15个,基本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全覆盖,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经广西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9年的3447.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067.8亿元,年均增长15.2%。
优势产业不断提升
2025年春季,气温逐渐回暖,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港码头,金色的晨晖洒满海面,一艘满载金鲳鱼苗的投苗船,驶向距码头8海里外的深海养殖区,400万尾金鲳鱼苗陆续下海。
这是防城港市在建的“金色智慧海洋牧场”项目,使用海洋面积666.67公顷,分两期投资建设。项目全部采用周长90米的HDPE深水抗风浪网箱,较传统近海网箱的抗风浪能力提升3倍以上,养殖密度降低30%。同时开发应用无人值守人工智能自动投喂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精准喂养,解决海上风浪大造成的管理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金色智慧海洋牧场”项目即将迎来丰收。第一期40口网箱已完成建设,预计2025年10月收网,产量达1750吨,产值约6500万元,第二期60口网箱,建成后年产量达5000吨,产值1.5亿元以上。
北部湾海域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海水生态环境优良,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海洋渔业是广西北部湾沿海三市的优势传统产业。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沿海三市加速海洋渔业转型,不断将养殖空间从近海向深海拓展,并以人工智能驱动金色海洋产业升级,推进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和海洋牧场建设,持续深耕“海上粮仓”。2024年,广西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4538口,海洋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50.9亿元。
5年来,广西资助经费2800万元,实施海洋科技创新行动,聚焦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建设海洋观测数据系统、海岸带综合管理平台等专题涉海信息系统,打造40个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推进海洋渔业、海上安全作业、海上执法、港口等领域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4年,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4个传统优势产业共实现增加值1074.3亿元,比上年增长7.1%。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北部湾邮轮始发港开港,布氏鲸“鲸现涠洲”成为“打卡”热点,防城港市沿边口岸出入境人数居全国第一,沿海地区接待旅游人数约1.56亿人次。海洋交通运输业稳中有增,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01.5万标箱,首次突破900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2.4%,连续8年增幅保持两位数增长。

<<<北海涠洲岛海域的布氏鲸
海洋数智场景应用不断丰富。
人工智能驱动旅游业升级。2025年5月19日,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崇左市共启“山海浪漫之旅”的开幕式,在北海银滩潮雕广场上举行,广西旅游景区首台U05类人型机器人翩然起舞,科技感与地域特色融合,解码千年海丝文明的独特魅力,向全球传递广西的开放活力与独特魅力。
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加速推进。北海市建成智慧调度系统,实现船舶靠离泊、货物装卸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实现90%以上单证电子化流转。同时,北海市口岸办公室协调推进码头装卸设备升级、集疏运体系建设,完成3个码头设备改造,作业效率提升20%。
数智化还在临海工业中被广泛使用。广投北海绿色生态铝项目首创“实体工厂+智慧工厂”同步规划建设模式,通过在线分析仪表、智能检测系统及先进控制系统,实时采集关键工艺参数与设备运行数据。未来,仅需10余人在集控中心,即可远程操控近66.67公顷厂区的自动化作业,生产效率与安全性大幅提升。
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2024年底,随着最后一支叶片在百米高空与轮毂精准对接,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A场址工程的83台风电机组全部完成吊装。
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是我国首个全部风机采用嵌岩基础和首个零补贴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其中A场址装机容量为7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0.6亿千瓦·时,可满足200万个家庭全年的用电,节省标煤消耗约6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4万吨。
随着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推进,北部湾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建设宏图正在铺展。北部湾沿海三市均已落地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不断延长海上风电产业链,以风机、叶片、塔筒等装备制造为核心,以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等产业为配套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一批“海上风电+牧场”“海上风电+氢能”“海上风电+储能”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

<<<防城港码头作业区
广西着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首次列入广西科技“尖峰”行动专项,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日新月异。
除了开发海洋能源,防城港市还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发掘蓝色药库,开展海洋药物研发。截至目前,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项目正式启动,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繁育基地综合服务中心也已建成。北海市吸引广西大批涉海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会聚,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实施“智改数转”,加快布局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钦州市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中船、远景、锦峰、亨通等企业,涵盖海上风电塔筒、叶片、风机、电缆等全产业链制造,已具备制造全球最大直径海上风电单桩的能力,行业年产值超50亿元;船舶制造实现突破,2024年广西造船工业史上首艘万吨级滚装货船交船下水,两艘执法船、两艘集装箱船交付并顺利下水,造船行业年产值约18亿元。
2024年,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4个新兴产业共实现增加值40.9亿元,比上年增长45.0%。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深远海风电产业链加快形成,华电蓝水海洋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已投产,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8.6%。
沿海城市的新成员玉林市也通过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以打造千亿临港产业滨海新城为目标的玉林龙潭临港产业园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拔节生长。三大临港产业集群在这里加速聚变、强势崛起,已然成为广西沿海版图上的崭新增长极。
走进广西华创新材铜箔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一台台生箔一体机平稳运转,广西第一张锂电铜箔就出自这里。华友锂电项目总投资1300亿元,是玉林市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规划用地1133.33公顷,该项目涵盖了磷酸铁锂、铜箔等核心材料的生产。经过3年多的时间,华友锂电项目一期9个子项目全部投产,二期锂盐、电解镍、废旧铁锂电池回收等项目实现产品下线。2024年广西华友锂业有限公司的工业产值超20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300亿元,成为玉林市首家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的企业。
(图片由广西海洋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