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12日,以“创新、绿色、智能,中国—东盟蓝色新未来”为主题的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论坛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管理部门500多人次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注重创新驱动,培育蓝色发展新动能;注重产业更新,探索蓝色发展新路径;注重人海和谐,打造蓝色发展新格局,展开深入研讨。《中国自然资源报》5版编发部分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为共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提供支撑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份,地处开放合作前沿。北部湾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枢纽,更是双方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纽带。
广西依托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在政策、科技、人才等方面形成合力,持续推进双方在海洋产业、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机制化合作,可为构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提供坚实支撑。
共拓海洋产业蓝图
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蓝色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广西海洋资源丰富,海港条件优越,涉海产业众多,依托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等平台,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电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多维向好。2024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达2580.9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9%,成为拉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海洋产业领域各具优势,互补性强。广西与东盟国家应在渔业生态养殖、深远海养殖和蓝碳交易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加密国际航运航线,打造海洋旅游精品线路;持续深化经贸合作,高水平建设中马“两国双园”、中柬北海产业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等跨国跨境产业园区,共同推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上风电、海岛海水淡化等产业发展。
共促海洋科技创新
搭建智慧合作平台
科技是蓝色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科技“尖峰”行动,大力开展海洋经济专项科技攻关,组建广西海洋实验室,建设智慧海洋监管服务平台和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累计获批建设45个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
广西将与东盟国家一道,以人工智能赋能海洋观测、渔业管理、港口物流等领域,打造“AI+海洋”应用示范场景。合作开展海洋资源调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大赛。聚焦海洋渔业、红树林碳汇、海洋防腐、海洋监测预警等领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成果转化。
共护海洋生态环境
携手建设蓝色家园
维护海洋健康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西与东盟国家拥有红树林、珊瑚礁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更是布氏鲸、白海豚、中华鲎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北海冯家江流域、防城港西湾红沙环、钦州犀丽湾等海洋生态修复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了“广西方案”。
广西与东盟国家将持续深化生态保护合作,共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享珍稀物种保护经验,在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海洋垃圾治理、海岸带修复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助力实现联合国“海洋十年”愿景。
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的共同大市场
2025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提出“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打造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选择。
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的关键词
经济增长、经贸合作、产业转型,是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的关键词。
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经济增长的大市场。服务于保持未来5~10年5%左右经济增长的共同目标,中国与东盟需要进一步挖掘蓝色经济发展潜力。
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大市场,也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最大潜力所在。初步估算,中国与东盟海产品贸易额平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释放近100亿美元的新增市场。
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应用的大市场。以渔业为例,中国与东盟海域内水产养殖占全球的80%、渔业捕捞占全球的60%。合力推动形成以养殖为主、捕捞为辅的渔业发展新格局,是中国与东盟渔业转型升级的共同任务。
建设以海洋旅游为先导的共同市场
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应聚焦关键领域。
率先建设海洋旅游共同市场。建立岛屿旅游经济共同体,推动实现客源共享和互送、邮轮航线联合营销、邮轮旅游危机管理合作、人员入境相互免签、旅游人才联合培养;推动实现以邮轮为重点的海洋旅游市场跨境标准统一、规则统一、管理协同、运营统一。
建设海洋渔业共同市场。2024年,东盟向中国的海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5%。推动实现由海产品贸易为主向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转变,成为推动共建海洋渔业共同市场的重大任务。
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等新兴领域共同市场。建议以合作开发海洋生物医药资源为重点,建设新兴领域共同市场,建立海洋创新实验室,支持区域内企业设立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飞地”,打造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区。
推动实现中国—东盟蓝色经济“硬联通”和“软联通”。推进以港口为重点的海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经贸规则向海洋领域全覆盖,以生态资源保护为先导构建合作治理规则体系。
形成建设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合力
广西与海南同为面向东盟的前沿,应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建设中形成合力。
合力打造海产品共同市场的重要基地。海产品项目下的自由贸易是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的最具基础、最优条件的领域。建议支持广西综合保税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合作共建海产品加工、储藏、分销基地,设立面向东盟的海产品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储藏中心和加工中心等,率先同东盟重点区域建立统一海产品贸易技术标准。
合力推动港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中国洋浦港”的特殊政策,通过共建港口联盟、共同制定豁免查验商品目录、共同实施“认可经营商计划”等方式加强港口对接,打造连接两个市场的航运枢纽港。在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框架下,协同推进海南、广西主要外贸港口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港口联盟。
推动构建中国—东盟邮轮旅游合作圈。尽快打造环南海黄金邮轮旅游航线,推动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59国免签政策与广西单方面免签政策的衔接互认。
合作打造面向东盟的蓝色科技创新应用高地。建议支持涉海企业在广西、海南建立“双总部”,合作共建面向东盟的海洋能力培训中心。
中国—东盟海上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海上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分布广、可预测性强、距离负荷中心近、可应用场景多等特点。其中,东盟发展海洋能源具有多场景应用机遇。
开发海上能源已成全球共识
全球主要经济体对海上能源发展高度重视,开发海上能源已提升至各国推进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战略。欧洲起步最早,凭借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先行政策支持,在海上风电和潮汐能领域技术发展较快。亚洲国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
全球海上风电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正朝着深远海、漂浮式和超大型机组方向迅猛发展。
全球海上光伏快速兴起,目前主要以近海、湖面等环境的示范项目为主,未来潜力巨大。
全球海洋能蕴藏量巨大,但技术挑战高,多数仍处于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阶段。
东盟成为能源发展新的增长极
当前,东盟海洋能开发仍处于早期勘探与技术验证阶段。与此同时,东盟正不断成为全球经济和能源发展新的增长极。
东盟国家普遍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面积,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能源资源,为大规模开发和多场景应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其中,多能融合是建设海洋能源的重要方向,推动区域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具体方向: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田、海上风电制氢氨醇、海洋牧场、海水淡化融合发展;海上风电与海上光伏、波浪能、潮汐能融合;与船舶通航、气象观测、生态环境监测、极端情况应急避险融合。
推动海上能源合作的优先领域
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海上能源合作应聚焦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政府间海上能源合作机制研究。强化规划引导,利用“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等政府间机制,开展海上能源合作发展对话和交流,统筹解决区域海上能源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规划,并开展联合战略研究。
二是联合开展核心工程技术研发。加强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聚焦东盟特有需求(如抗台风、适应热带环境、小规模分布式技术),共同攻关深远海漂浮式风电、高效波浪能转换、智能运维、远海输电等前沿技术。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与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推动标志性重点项目落地。优先推动重大示范项目落地,共同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或“风光储”一体化海上能源项目,探索海上能源开发合作模式、评测开发成本、积累开发运营经验,为后续的规模化开发奠定基础。打造全产业链合作园区,逐步带动本地化生产和产业链集群发展。
四是推动实验实证与标准互认。合作建设开放式海上能源实验实证基地,为新技术、新装备提供真实海洋环境下的测试、验证与认证服务。推动标准互认与规则对接,并为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规则层面的“软联通”带动产业协同升级,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