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8月10日,由“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成员单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主办,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承办的“闲鱼爱海洋公益探访行动”圆满落幕。30名来自SEE基金会、高校及广西钦州当地的公益参与者,共同度过了3天兼具趣味与挑战的海洋保护之旅。他们通过3大主题活动,深度探索了海洋生态,践行了生态文明理念。
寻豚之旅
“中华白海豚”主题课程是本次行动的重要环节,参与者全方位走进中华白海豚的世界。
课程中,专业人员详细讲解了中华白海豚的生物分类——隶属于齿鲸亚目、海豚科、驼背海豚属,并展示其生长发育过程:妊娠期长达12个月,新生幼豚体色呈铅灰色,体长80~100厘米;1~ 3岁为幼年期,幼豚紧紧追随母豚,在7个月大至3岁间学习捕鱼等生存技能,体色较婴儿期略浅;3岁~9岁或12岁为性成熟的青少年时期,体色仍以铅灰色为主,但身体末端开始变色,体表常留有嬉戏刮痕;成年后(20岁左右)体色“灰中带白”或“白中带灰”,有黑灰斑点或斑块;20岁后进入中老年期,黑灰色斑块基本褪去,仅余零星斑点。
理论学习后,参与者乘船出海开启“寻豚之旅”。船只缓缓驶离码头,远处天际线与海面交织成模糊线条。船长熟练操控船只,船身平稳行驶于波浪间。参与者留心观察周边海面,阳光透过薄云洒下,海水泛起波纹,偶尔可见远处有海鸟飞过。
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吴海萍在船上向众人科普出海考察的相关注意事项,并演示水样采集与检测的操作方法,让参与者了解科研工作日常。遗憾的是,活动中共有3艘船出海,只有一艘船找到了中华白海豚。不过,参与者通过手工创作、虚拟现实技术影片体验等互动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物种生存现状的认知。
探索潮间带
“探索潮间带”主题课程带领参与者走进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地带,解锁潮间带的生态奥秘。
专业人员首先介绍潮间带的两大类型:软质潮间带底质以泥、砂为主,地形平坦,沉积作用强,生物种类虽少但数量多,文蛤、毛蚶、沙蚕、招潮蟹、弹涂鱼等是这里的“常住居民”;硬质潮间带底质多为砾石、礁盘,地形复杂且多潮池,物种丰富且呈垂直分层,藤壶、牡蛎、腹足纲生物等在此栖息。
此外,课程还深入解读了潮间带的核心功能: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金字塔的基础,生态多样性为物种多样性提供保障,遗传多样性则是演化尺度上物种生存的关键;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功能越稳定,抵御环境变迁的能力也越强。参与者结合理论,在实地探索中亲身感受潮间带的生机与脆弱,理解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一起去净滩
“一起去净滩”环节让参与者化身“海洋卫士”,用行动清理海滩垃圾。
清晨,参与者手持耙子、铁锹等工具,在大环渔村观景平台集结,明确安全注意事项后,迅速投入垃圾清理工作。塑料袋、食品包装、废弃渔具、泡沫碎块等各类垃圾被逐一清理,并同步对垃圾称重记录。
净滩现场忙碌却秩序井然。不料,头顶云团突然聚集,大雨倾盆而下,参与者不得不暂避观景平台凉亭,却也借机开启了“垃圾科普小课堂”。
SEE基金会工作人员先是示范了海滩垃圾按材料分类的方法,随后,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成员陈熔烽以钦州三娘湾为例,讲解海滩垃圾与海面漂浮垃圾、海底垃圾的关联与转化,指出海滩垃圾按材料可分为塑料类、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等,按来源则以人类海岸活动占比最高,是全球性污染问题。
此次净滩行动让参与者意识到,海洋环保是每个人的义务,一次清理远远不够,唯有从日常减少塑料使用、做好垃圾分类等小事做起,才能真正守护海洋生态。
不少参与者表示,将持续关注海洋保护,积极参与更多公益行动,为中华白海豚、潮间带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