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二十载实践征程中,“两山”理念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也成为广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遵循。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沿海省份,广西在6700多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面积、长达16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书写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擦亮“碧海银滩”金字招牌

八月初秋的傍晚时分,钦州市犀丽湾弧形沙滩上,小女孩专注地挖着沙坑,突然惊喜地举起一枚粉紫色海螺:“妈妈,宝石!”不远处,网红灯塔“乌雷”的白色塔身,正被晚霞浸染成暖橙色。一对新人正在礁石上拍婚纱照,镜头记录着浪漫时刻……

3年前,这里的黄昏却是另一番景象。大环村老渔民黄乾坐在修好的防波堤上,指向如今孩童嬉戏的区域:“那时沙滩窄得像条带子,游客踩的不是沙子,而是贝壳和碎石!”他脚下延伸的抛石沙坝,正是治愈海岸创伤的关键。

回首往昔,形似弯月、坐拥2.8公里砂质岸线的犀丽湾,本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汉代商船从这里启航下南洋,隋代“安州”的名号在此定格。可是,因犀丽湾直面北部湾开阔海域,常年受到风暴潮与海浪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岸段多处崩塌,防护林根基裸露,抵御风险能力锐减。2021年5月天文大潮来袭时,沙滩被侵蚀,海浪咆哮着逼近民宅,这处“活化石”一度濒临消失。

“犀丽湾风景区在2020年9月就开张营业,但由于景区受海浪侵蚀较严重,游客可游玩的地方有限,旅游旺季的人流量一直上不去。”负责犀丽湾景区运营的广西海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管邹涛回忆说。彼时,人们对此处滨海风光的体验感不断下降,甚至曾有游客戏称:“真是花门票钱来看黄泥水!”

转折始于2022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的指导下,钦州市创新采用“生态保护修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中央财政并引入社会资本,累计建设抛石沙坝200米,整治滩面82.72公顷,打造了沙滩、护坡、防护林等海岸综合防护体系。


广西白浪滩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图


如今,修复后的犀丽湾重现美丽海岸线,沙滩平均波高衰减率达63.38%,绿化覆盖率超过80%,形成了集生态景观、休闲健身、防风固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沙滩森林公园,带动20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获评第三批“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游客从“看了就走”向“住了还不想走”转变。

据悉,近年来,广西坚持陆海统筹,着力构建“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累计投资近40亿元,实施1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约3300公顷。除钦州市犀丽湾外,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被列为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北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我们通过创新构建岸线综合立体防护体系,实现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并非只为修复而修复,更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谢瑾瑜感慨,“这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成果,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持续促进人海和谐

布氏鲸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须鲸之一,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它们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2018年以来,布氏鲸累计识别头数超70头,中华白海豚种群超400头,成为北部湾海域良好海洋生态的表征。

5月20日,在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北部湾涠洲岛观鲸护鲸指南》和《北部湾三娘湾观豚护豚指南》,科学引导公众科学文明观鲸护鲸、观豚护豚,构建生态友好型文明观鲸观豚理念,更好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安全。

漫步在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的生态海堤,但见白鹭觅食嬉戏,层叠的红树林在陆海交界处筑起流动的生态“长城”——这是我国第一条“生态海堤”。

广西海洋部门创新技术,构建“红树林—海堤—植被防护”生态分层模式,以生态技术为沿海社区打造避灾环境。这一生态化改造集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于一体,成为扭转西湾红沙环海岸生态退化进程、调和传统海堤安全需求与生态功能之间矛盾的关键途径,被列入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向全世界展示了“海堤生态化”中国名片。

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20年来,伴随着“两山”理念在八桂大地的回响,更多的行业领域正逐渐实现历史性的绿色蝶变。

在农业发展方面,广西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打好“绿色牌”“富硒牌”“长寿牌”,成功升级打造了渔业等多个千亿元产业,发展生态渔业。

在生态工业方面,广西建设北海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形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13条创新协同产业链,累计新增发明专利205项,新建企业研发中心9个。一个个重大项目在沿海接踵而至,一个个绿色产业集群在北部湾经济区成型,蓝色引擎助力广西区域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在生态服务业方面,广西积极整合生态优势、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长寿文化、边关风情等特色资源,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良好,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北部湾滨海度假养生等康养旅游线路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生态环境监管方面,广西坚持系统治理,全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域水质连续12年均为优,总体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2023年以来,北海银滩、北海涠洲岛先后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20年来,广西的天更蓝、水更清、海更碧,共同勾勒出一幅辽阔而壮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