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指引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做强做优广西海洋渔业,建设智慧蓝色粮仓,对于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挖掘深蓝,夯实海洋渔业全产业链发展基础

广西北部湾海域辽阔,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北部湾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近海海域已查明的海洋鱼类有630多种,主要渔业品种产量丰富,近江牡蛎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南美白对虾、金鲳鱼全国第二,罗非鱼全国第三,形成了“钦州大蚝”“合浦南珠”“防城港金鲳鱼”等系列区域公用品牌。北海、防城港、钦州3市渔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加快建设,创建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024年全区海洋渔业增加值250.9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区海洋产业增加值的20.7%。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从“海上牧场”到“餐桌美食”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夯实“养殖端”,打造现代海洋牧场。科学编制海洋渔业发展规划,统筹近海、滩涂、深海等不同区域功能定位,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优化海洋渔业空间布局。强化水产种业支撑,建设一批现代化育种基地,打造“育繁推”一体的水产良种生产体系,围绕牡蛎、金鲳鱼、青蟹、珠母贝、沙虫等广西特色优势品种,提升苗种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渔业新品种,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做大特色比较优势产品养殖规模,打造“拳头产品”和地理标志品牌。提升现代化养殖水平,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海网箱养殖、桁架类大型网箱养殖基地等先进模式,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的现代海洋牧场,实现从传统养殖向现代渔业的转型升级。

延伸“加工端”,发展精深加工产业。支持海洋渔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围绕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水平。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专业化海洋生物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

聚焦“流通端”,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以防城港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中国—东盟(北海)国际水产城、中马钦州产业园等园区为核心,构建覆盖从产地到销地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分拣、包装、配送等功能,健全冷库、冷链运输车辆和配送中心网络,建立西南地区海产品集散交易枢纽,打造辐射华南、面向全国的海产品流通网络。发展海产品电商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宽销售渠道。

科技兴渔,提升海洋渔业智慧化发展水平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广西拥有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研究所、北部湾大学等一批科研机构和海洋高校支撑,累计认定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等35家自治区级海洋科创平台。近年来,广西积极探索海洋渔业数字化转型,在智慧养殖、渔船监管、渔港管理等领域开展了有益尝试。比如,东兴围绕对虾养殖发展现代设施渔业,搭建智能水产养殖云平台,整合水质监测、智能投喂、尾水监管和气象预警功能,并将AI视觉系统与DeepSeek语言大模型引入养殖管理,实现对虾生长状态和病虫害特征的精细化管理;防城港企沙智慧渔港,集成“云大物智移”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搭建包括智慧渔港、智慧渔船、渔业业务管理等数字平台,推动渔港运营与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海洋渔业发展模式,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精准预测鱼类生长周期和最佳捕捞时机,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实现鱼类品种自动识别和病害早期诊断,智能决策系统可以根据海况、气象等多维数据,优化养殖方案和捕捞路线。这些技术应用将大幅提高渔业生产的精准化、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为广西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发展智慧渔业,赋能传统渔业转型。持续推动设施渔业更新改造,支持传统养殖场升级智能化设备,运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水质、水温、溶氧量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升自动化水平,建设智慧养殖数字化应用场景。强化北钦防3市的数据资源汇集整合,统筹建设广西设施渔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养殖环境、生产数据、市场信息等多源数据融合共享与深度挖掘。支持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北部湾大学与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围绕对虾、金鲳鱼、石斑鱼等重点品种,研发智慧养殖垂直大模型,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养殖管理,建设一批智慧养殖示范基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渔业发展模式。

发展智能装备,推动海洋渔业现代化。加大海洋渔业装备研发投入,重点研发生产智能化养殖设备、自动化捕捞装备,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加大对水质传感器、溶氧监测器、自动投饵控制器等关键传感器的国产化研发替代,突破核心器件“卡脖子”问题,降低设备成本,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重点发展深海网箱、水下机器人、智能投饵机等关键装备,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海洋渔业装备产业园,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制造企业,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合作,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升广西海洋渔业装备制造水平。

建设智慧渔港,完善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渔港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化码头设施,配备自动化装卸设备、智能仓储系统等,构建集渔船管理、渔获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渔港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渔港运营效率。建立海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运用区块链、二维码等技术,实现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保障海产品质量安全。完善渔船监管平台,利用北斗导航、AIS等技术,实现渔船位置、航行轨迹的实时监控,提升渔业安全管理水平。建设海洋渔业大数据中心,整合渔业生产、市场价格、气象海况等各类数据资源,为渔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开放共赢,打造面向东盟的蓝色粮仓合作高地

作为我国与东盟唯一陆海相连的省区,广西与东盟海洋渔业合作区位优势突出,基础良好、前景广阔。广西创新面向东盟海洋渔业合作机制,建设文莱—中国(广西)渔业合作示范区,协助文莱第一次实现本地化苗种供应、首次建成外海海洋牧场。同时,深化与东盟国家渔业技术交流合作,建成面向东盟的渔业新品种新技术交流合作成果展示基地,成立马来西亚—中国(广西)水产优良品种联合研发中心,与缅甸、越南等国重点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马来西亚沙巴大学联合成立贝类国际联合实验室。深化拓展双边合作的平台渠道,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与东盟国家签订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合作协议、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当前广西已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海洋特色产业合作,进一步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广西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区域海洋渔业发展新格局。

深化海洋渔业国际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海洋渔业合作示范区。深化与东盟国家海洋渔业全产业链合作,支持广西龙头企业在马来西亚沙巴、印尼苏拉威西等海域开展建设境外海洋牧场,输出广西对虾、大蚝、金鲳鱼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区建设,探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广西—东盟海洋渔业合作联盟,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产业对接会,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国际合作新机制。

推动海洋渔业技术标准互认共享。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渔业技术标准、质量认证、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建立区域统一的海洋渔业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中国—东盟海洋渔业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法律法规、市场价格信息等数据的互通共享,为区域渔业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联合广西与东盟国家海洋科研院所,建设中国—东盟海洋渔业技术转移合作中心,搭建技术交流合作平台,联合开展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养殖技术研发、病害防控等科研项目,开展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

(作者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