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海洋局供图



3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办了“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此次发布会聚焦海洋经济,自治区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瑾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蓝伟明,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相关副市长齐聚一堂,共同介绍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广西海洋强区建设情况。


2024年“蓝色答卷”:

总量增长、结构优化、保障升级

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谢瑾瑜介绍,2024年广西在海洋经济发展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蓝色答卷”。海洋经济总量实现“稳增长”目标,海洋生产总值达2580.9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9%。全区海洋经济呈现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增长动能持续蓄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成为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动能”。

海洋产业结构“优转型”成效显著。一方面,海洋优势产业“再提升”。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4个传统优势产业共实现增加值1074.3亿元,比上年增长7.1%。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布氏鲸“鲸现涠洲”成为“打卡”美景,防城港沿边口岸出入境人数全国第一,沿海地区接待旅游人数约1.56亿人次。海洋渔业稳定增长,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4538口,持续推进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和海洋牧场建设,海洋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50.9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稳中有增,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01.5万标箱,首次突破900万标箱。海洋工程建筑业恢复向好,广西最长跨海大桥龙门大桥建成通车,助力推动北部湾一体化发展。

另一方面,海洋新兴产业“再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4个新兴产业共实现增加值40.9亿元,比上年增长45%。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深远海风电产业链加快形成,广西首个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北部湾一号”开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8.6%。海洋电力业实现突破,广西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首批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全容量投产后可满足近500万户家庭基本用电。沿海三市(北海、防城港、钦州)风电发电量77.7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4.4%。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较快增长,重点企业海水利用量比上年增长11.1%。

支撑保障能力也在不断“提质效”。政策引领方面,持续推进向海经济3年行动计划,实施向海产业壮大等6大行动,出台广西海洋产业发展3年行动方案,重点培育壮大9大现代海洋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上,实施海洋科技创新行动,聚焦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累计获批建设40个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广西向海经济人才培养支持专项;用海要素保障有力,围绕“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高效服务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等重大项目用海,全面开展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登记,首次实现海域使用权证、水域滩涂养殖证“两证同发”;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丰硕,钦州孔雀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入选全国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北海涠洲岛获联合国“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水质连续12年均为“优”。

北海:

向海产业蓬勃发展,蓝色经济动能强劲

北海市副市长段炳德介绍,北海坚持向海图强,向海工业聚势振兴,形成“6+2”工业集群,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港口吞吐量提升。

海洋渔业稳步发展。利用北部湾渔场资源,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做强水产种苗繁育,多个海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海水产品产量稳居自治区第一。

海洋旅游活力迸发。基础设施改善,北部湾国际邮轮母港开港,全域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2024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6.6%。

海洋生态巩固提升。组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项目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和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全市红树林面积居自治区首位。

防城港:

传统新兴双轮驱动,海洋经济势头正劲

防城港市副市长刘红梅介绍,2024年防城港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可总结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成效喜人。

在海洋传统产业方面,海洋旅游业表现亮眼,接待旅游总人数同比增长14.3%,通过举办北部湾开海节、京族哈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助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渔业模式升级,设施渔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养殖空间从近海向深海拓展,在全国首推金鲳鱼高温气象指数险;海洋交通运输业枢纽功能提升,北部湾首个30万吨自动干散货码头完成验收,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多个港口通商通航。

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是我国首个零补贴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全容量并网发电,实现广西海上风电零的突破;依托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发掘蓝色药库,开展海洋药物研发。2025年,防城港市将继续培育构建海洋经济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钦州:

特色海洋经济崛起,陆海枢纽优势凸显

钦州市副市长王廷智介绍,海洋经济已成为钦州向海图强的重要引擎。

向海通道建设彰显陆海枢纽优势。平陆运河经济带钦州段先导工程启动,龙门大桥通车,钦州港泊位和航线增加,海铁联运班列和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高效便捷的向海通道为区域交流互动、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交通条件和比较成本优势。

海洋渔业加速转型升级。设施渔业发展态势强劲,精深加工企业涌现,“钦州大蚝”品牌影响力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工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具备生产制造全球最大直径海上风电单桩的能力。造船业也取得新成果,广西造船工业史上首艘万吨级滚装货船交船下水。

海洋生态产业取得突破。钦州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国首个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加速海洋空间规划在西太地区实施示范区”称号;完成2022年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完成广西首宗大蚝碳汇交易,推动海洋生态“产业化”。下一步,钦州将申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相关行动计划和方案,加快推进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的滨海运河城市。

2025:

多管齐下,全力推动海洋强区建设

谢瑾瑜介绍,围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目标任务,广西将从4个方面重点发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快建设海洋强区。

完善统筹协调发展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自治区建设海洋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广西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编制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积极谋划海洋强区建设的重大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广西海岸带管理立法,建立健全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施海洋经济强产业行动,优化提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上风电等海洋新兴产业,积极打造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化工等临港产业集群。

提升海洋资源要素保障能力。统筹推进海洋资源综合调查,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任务做好项目用海保障,积极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试点,有序推动“海上风电+”融合开发,扎实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探索建立碳汇交易体系以及产业化应用,建成广西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与合作交流平台。出台广西海洋科技创新中长期总体规划,实施科技“尖锋”行动,开展海洋经济专项科技攻关,推进组建海洋领域自治区实验室;实施向海经济人才培养支持专项,建设广西智慧海洋监管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中国-柬埔寨产业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建设,在海洋渔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领域构建特色优势合作价值链,办好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