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在北海涠洲岛海域,不断有人拍摄到大型鲸出没。4月,由广西科学院、钦州学院、汕头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连续在该海域考察了多日。科研人员近距离目击了鲸,通过识别,确认其是一头体长约12米的布氏鲸。这也是当前我国近海海域发现的唯一大型鲸类。
研究团队的“追鲸 ”之路
从历史记录看,广西北部湾海域并非大型须鲸活跃的分布区,但通过搁浅记录判断,应该有布氏鲸和小须鲸。
2016年,从北京读完大学回北海创业的小杨,在斜阳岛和涠洲岛往返途中,看到海里一个大家伙游动,赶紧用手机拍了视频,发给广西科学院从事海洋研究的朋友陈默。
看到视频,陈默非常兴奋,15年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的经历让他辨识出那个大家伙是大型须鲸。他决定去涠洲岛一探究竟。可惜的是,等候了几天,鲸鱼并没有如“约”而至。
又一年过去。2017年春节刚过,小杨再次在海上看到了鲸,并第一时间告诉陈默。这次,陈默邀请鲸豚研究人员钦州学院吴海萍、汕头大学黄祥麟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梅志刚,同赴涠洲岛观测。3天海上调查,依然不见鲸的踪迹。但他们根据视频画面判断,曾出现的大型鲸类应为布氏鲸。
4位专家一致认为,多次出现鲸类不是巧合,值得深入探究。他们集四家单位之力,在涠洲岛组建了一支联合研究团队,共同探寻布氏鲸出现的奥秘。
开启大型鲸调查行动
2017年5月~12月,研究团队对涠洲岛海域大型须鲸展开研究,收集到2016年初发现鲸的坐标,有计划地进行了一系列基础调查与科普宣传,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日本、越南、泰国等邻国的鲸类专家来函,表达了希望合作的意愿。
2018年年初,涠洲岛海域再次出现鲸。4月2日,研究团队成员又一次来到涠洲岛做调查。
通过2017年~2018年的调查研究,团队成员发现,鲸并不是近两年才来,而是长期生活在那片海域。根据季节不同,鲸的活动有着相对固定的区域,每年年初都会来到涠洲岛和斜阳岛附近海域。
这也印证了我国鲸类专家王丕烈30年前的猜测:北部湾海域有大型鲸类。
布氏鲸“看上了”涠洲岛海域
布氏鲸为何会在涠洲岛附近海域生活?除了摄食外,它们是否还肩负繁育后代等“责任”?它们季节性地离开北部湾后又去了哪里?研究团队正在逐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陈默告诉记者,布氏鲸以水表层活动的鱼类为食,长期规律性的出现及摄食活动,说明这片海域分布着长期而稳定的食饵鱼类。
此外,在涠洲岛以及斜阳岛周围,海岸带开发活动很少,货运游轮的航行频次也不高。这些都给鲸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环境。
陈默说:“当地渔民对鲸有尊崇之心。他们把鲸当朋友,遇到鲸都会停船或绕道避让。”
研究团队表示,海洋大型哺乳动物既是生态系统顶级捕食者,也是生态系统指示物种。布氏鲸的出现,足以说明北部湾海域整体生态环境状态稳定良好。
据实时监测,广西沿海海水水质连续多年在全国大陆沿海省份中排在首位,2017年近海海域水质优良率为91.5%。
如今,在涠洲岛海域多次“现身”的鲸引起社会各界热切关注。众多游客为亲睹鲸“芳容”,自发乘坐岛民私人运营船只到相关海域近距离寻觅追逐,为游客自身和鲸都带来了安全隐患。
为此,北海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短信、新闻公告等多种途径,向社会提出保护鲸生存环境、作业渔船避让鲸群、不要专门乘船出海观鲸等倡议。
布氏鲸研究团队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宣传教育计划,并积极组织广西高校学生社团、北海当地志愿者团队,向全国网友和当地市民普及鲸保护常识。 (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李鹏 杨晓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