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制造业增速高于全国。2023年,海洋制造业增加值29861亿元,比上年增长7.0%,比全国制造业增速高2个百分点。其中,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1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船舶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已进入产品全谱系发展新时期。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良好,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全年实现增加值87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国内外市场对我国化工产品需求旺盛,产销增加,海洋化工业增加值4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海洋服务业助推国民经济增长。2023年,海洋服务业增加值5896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7%,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为国民经济增长助力。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恢复较快,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7623亿元,比上年增长8.5%,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近110亿吨。海洋旅游业增加值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居民旅游需求得到释放,多家邮轮港实现邮轮复航。 海洋能源、食物和水资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一是海洋油气增储上产成效显著,渤中26-6亿吨级油田等勘探取得新发现,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8%和9.1%,海洋原油增产量连续4年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60%以上,成为能源上产的关键增量。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超17%,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深远海养殖加快推进,优质海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海洋水产品产量超3500万吨,同比增长近3%,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达到169个,比2022年增加16个,沿海各地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和投产运营不断取得新进展。三是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持续扩大,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积极推进,天津、山东、浙江等地海水淡化项目稳步推进,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规模超30万吨/日。 海洋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在港口建设方面,1-11月,沿海港口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5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0.5个百分点,港口绿色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跨海高铁、海底隧道建设持续推进,总投资额530亿的跨海福厦高铁、225亿的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延伸线工程竣工投用,一批重大海洋工程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 海洋对外贸易量稳质提。2023年,面对国际需求低迷和国际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等多重风险挑战,我国海洋船舶工业的海船完工量、新接海船订单量、手持海船订单量三大指标全球领先,船舶出口到19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5.4%,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大幅增长,汽车运输船新接订单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2.7%。2023年,我国沿海港口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超4%,沿海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近10%。 技术突破加速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连续运行超20个月,累计送电超270万千瓦时。20千瓦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完成海试,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向海上规模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成功海试。全球最大功率20兆瓦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自主研发设计的2500吨自航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海峰1001”正式交付。单机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吊装完成,18兆瓦机组下线,25兆瓦机组实验基地获批。 绿色与数智技术应用带动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首次实现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直供海上油气田群,广东青洲、福建兴化湾、山东昌邑等“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示范项目稳步开展。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二期工程正式开工,我国船企新接批量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订单,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开工建设。 政策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海水淡化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提出“沿海缺水地区、海岛要将海水淡化水作为生活补充水源、市政新增供水及重要应急备用水源,统筹规划建设海水淡化工程,探索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从供需双向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壮大。海洋电力方面,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从深远海风电技术示范、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海上能源岛示范、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田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四方面,加快培育海洋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山东省出台《海上风电财政补贴实施细则》,广东省印发《2023年海上风电项目竞争配置工作方案》。 政策引导蓝色金融赋能海洋产业发展。产业金融方面,政府部门推动金融强海迈出新步伐,天津、台州、厦门等地出台航运金融支持专项政策,我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期货上市,湛江、汕尾等地出台金融支持海洋牧场发展政策。开发性金融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发布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指导意见。直接融资方面,2023年我国境内市场发行5只蓝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22亿元。31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达342 亿元。保险方面,政策性海洋保险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成立并签发政策性海水养殖保险保单,政企合作推出“海洋生态植被救治保险”“海洋预制菜保险”等产品。 2024年,面对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和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在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推动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前行。(作者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 崔晓健)
信息来源: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