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青岛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结果。结果显示,20家企业入选,分布于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涉海设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技术服务等7个海洋产业领域。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6%,超过去年全年增速。这也意味着,青岛继2022年稳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后,海洋生产总值继续“突破自我”。



20强企业分布7个领域

对于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来说,这是追逐未来经济增长点的“全球焦点”,而要深耕这片蓝色经济,涉海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至关重要。细看这份高成长性海洋企业“首发名单”,可见青岛追逐海洋经济“新赛道”的雄心。

从产业类型看,20强企业分布于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7个海洋产业类型。其中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6家,占比30%,主要生产南极磷虾油、深海鱼油、胶原蛋白肽等海洋保健品、海洋功能食品;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两类企业共6家,占比30%,主要是海洋工程装备生产企业和海洋船舶工业配套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企业3家,占比15%,主要是与海洋港口、海洋交通运输有关的物流、货代、供应链管理类企业;海洋信息服务和海洋技术服务类企业3家,占比15%,主要是海洋信息处理、海洋软件开发、海洋环境评价服务类企业;涉海设备制造企业2家,占比10%,主要是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类企业。

从地域分布看,获评企业基本体现了所在区(市)、功能区的海洋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比如,崂山区、西海岸新区海洋产业比较多元,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信息服务等类型企业均有获评。城阳区和即墨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入选较多。市南区、市北区航运、物流等海洋交通运输业企业较为集聚。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也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发布会上,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戚永战表示,青岛海洋经济发达,海洋产业基础雄厚,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在青岛都有布局,但在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比国内其他先进海洋城市,青岛在海洋细分领域还缺乏一批带动辐射能力强的标杆企业。开展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活动,就是要补短板、树标杆、优环境,鼓励海洋企业做大做强、跨越发展,开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民营企业成为主力

近日,搭载“风渔融合一体化智能养殖网箱”的风机在广东阳江成功吊装,标志着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整体建成。该设备采用智能化渔业养殖系统,将在离岸近百公里、水深近五十米的深远海环境中开展金鲳鱼、石斑鱼等高品质鱼种智能化养殖。通过大数据和 AI计算,实现智能投喂、智能监控监测、自动洗网、自动收鱼等功能,工作人员可实时远程查看并进行养殖作业,从而解决了深远海养殖无人值守与看护的难题。

 “明渔一号”搭载的智能设备供应商,正是此次当选高成长性海洋企业的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数字化养殖管理系统、网衣清洗机器人、水下双目摄像、水下生物监控系统......作为一家科技型创新创业公司,成立8年来,森科特在深远海网箱智能化作业系统等方面实现了质的突破,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已掌握了78项专利技术、19项软件著作权,成为国内海洋牧场智能装备的行业领军企业之一。

从企业规模来看,20家入选企业2022年营业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占比20%;1亿元到5亿元之间的企业6家,占比30%;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的企业6家,占比30%;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4家,占比20%。值得一提的是,获评企业中民营企业是“绝对主力”,达到17家,占比85%。
打造涉海企业龙头矩阵

“打造涉海企业龙头矩阵。全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优做强,通过龙头带动,在现代渔业、海洋装备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航运贸易与金融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推动青岛市海洋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戚永战说。

发挥企业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是青岛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的另一深意所在。青岛目前海洋规上企业大约2700家,仅去年就增长近200家,增速可观,“我们希望通过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活动,带动更多小微企业上规。”戚永战说。

据介绍,针对今年入选20强的企业,青岛将按程序逐步兑现奖补资金,实实在在让获评企业享受到海洋政策的红利。同时,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建立高成长性海洋企业培育库,本次评选活动入围复评阶段的48家企业全部入库。针对其他未入选企业,将加强分类指导和跟踪分析,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领域、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对企业积极开展辅导和培育,引导企业快速发展,争取在今后的评选中脱颖而出。

 “我们将以海洋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建立涉海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为目标,以推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平台等要素集聚为手段,分领域、分赛道、分规模开展海洋企业培育计划。”对于下一步的海洋企业“养成计划”,戚永战介绍,将发挥各自领域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力、辐射引领力的涉海产业集群,助力青岛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能级提升。

推进海洋规上企业数量扩增。加大对海洋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引导海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并纳入“四上”企业库。通过专项活动,实现规模纳统企业数量显著扩增,进一步夯实海洋经济基础,形成海洋规上企业千帆竞发的活跃氛围。

扶持海洋优质企业数量倍增。加快推进海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涉海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雏鹰企业等称号,鼓励涉海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不断强化核心竞争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涉海企业品牌,增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整体提升涉海企业的优质化水平。

推动涉海上市企业突破激增。提升海洋领域金融服务水平,开展海洋拟上市企业精准指导帮扶,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壮大青岛市海洋领域核心上市企业梯队。

8月初,青岛印发实施了《青岛市海洋发展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在海洋领域打造“海洋好办”服务品牌。持续优化服务环境、持续优化用海要素保障、持续优化市场环境……青岛正不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海洋领域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更多企业向海发展,形成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