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级自升自航式一体化风电安装平台、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领先世界的3500米级深海底油气管道……这些是广东海工装备激发经济新动能的缩影。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人近日表示,用好海洋资源,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是广东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潜力所在、空间所在。

打破国外垄断

2023年3月,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宣布,位于珠海高栏港的涉海企业珠江钢管(珠海)有限公司领衔的《3500米级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研制及产业化》项目,通过专家验收评审,标志着深海钢管技术又取得新突破。

珠江钢管技术中心黄克坚博士介绍,该公司国内外首创的1500-3500米级超深海管线用直缝埋弧焊钢管制造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数项国外垄断的特种钢管卡脖子技术,并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据了解,凭借着3500米级超深海底管道的成功研制、制造累积的技术底蕴和业绩口碑,珠江钢管今年拿下了全球最长加热原油管道大单,总金额约合25亿元人民币,为东非地区绵延1500千米的能源“大动脉”提供总量26万吨直缝埋弧钢管。如今,珠江钢管在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都有出口业务,产品遍布80多个国家。

近年来,为助力涉海单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效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依托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全力做好项目单位在研发、生产、检测环节的用海、用地等自然资源全要素保障,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同时,积极组织珠海市近百家涉海单位申报专项资金。

攀登行业顶端

顶着烈日,笔者走进船企生产制造一线,感受百年黄埔文冲“中国制造”的新颜。

1851年,远东历史最早的石船坞,中国第一个近代船舶企业柯拜船坞在广州长洲岛创建,黄埔文冲的历史从此揭开序幕。170多年来,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华南地区特种工程船、海洋工程、公务科考船等船的主要建造基地。

2022年5月18日,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在广州黄埔文冲下水,为我国开展海洋科考、拓展海洋科学、助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利器。

同年9月28日,黄埔文冲建造的“白鹤滩”号风电安装平台在广州南沙正式交付,这是我国首艘2000吨级第四代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同时也是全球首艘建成交付的新一代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白鹤滩”号开发部技术负责人周冠崇介绍,该平台的升降系统、起重机等核心作业装备均实现国产化,是国内起吊能力最强、作业水深最深、可变载荷最大、甲板面积最大的自升自航式一体化风电安装平台,其风电平台桩腿长达120米,近40层楼高,堪称“海上擎天柱”,能够满足深远海一体化海上风电施工作业需求。

据统计,目前,黄埔文冲完成工业总产值76.55亿元、承接订单73.26亿元、交船19艘,生产任务饱满。黄埔文冲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在经营、生产、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等方面发力,奋力推进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打造海装集群

钢板碰撞声此起彼伏、各类生产车辆来回穿梭、大型起重设备运行不停……雨后的阳光格外明媚,中国船舶广船国际(以下简称广船国际)的生产现场一片繁忙。

据统计,目前广船国际建造的半潜船已交付10艘,占全球总量的30%以上,涵盖了1.8万吨级、5万吨级、6.5万吨级、8万吨级、10万吨级等船型,国产化程度也逐步提升。

随着“双碳”目标提出,广船国际一直在探索用新的能源代替燃油以推动绿色船舶发展。目前,广船国际正大力推进绿色船舶建造,开发甲醇双燃料动力船舶、氨双燃料动力船舶、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动力船舶等。

广船国际技术中心主任崔彬介绍,目前,广船国际已经交付4艘甲醇双燃料动力船舶,手持绿色船舶订单数量已超过20艘,下一步将继续保持技术领先,进行持续的迭代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东省着力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广东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借助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发展迅速,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产业辐射能力突出,初步形成了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临海工业集群,“蓝色引擎”态势已成。

下一步,广东将立足全省海洋资源禀赋,以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海洋公共服务六大产业为抓手,推动海洋经济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为打造海上新广东夯实根基。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