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深海网箱养殖的金鲳鱼

金鲳鱼养殖业在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已有近20年历史,起初主要在浅海养殖,随着临海工业的发展,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逐步转向深海。如今,该地深水网箱养殖的金鲳鱼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欧美国家。今年,养殖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养殖产量4万吨。未来3年,北海计划挂牌出让30万亩海域使用权用来养殖金鲳鱼。从浅海走向深海,一个“蓝色粮仓”在北海逐步形成。 

 

红火的金鲳鱼深海养殖 

1122日,记者跟随捕捞船来到铁山港区石头埠金鲳鱼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明媚的阳光洒在海面上,宽阔的养殖箱内,数以万计的金鲳鱼跳跃着。工人们默契配合,用捕捞船上的起重机拉起网兜,将网箱内的金鲳鱼捞进船舱。 

据说,当天捕获的金鲳鱼,将被第一时间送往北海市区的加工点进行深加工,加工完的金鲳鱼将会运往广东汕头,转销海外欧美市场。 

铁山港区水产养殖商会会长、北海乃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乃志说:“今年收成挺不错,整个铁山港传统养殖加深海养殖共收获4万吨左右,我们公司有4千多吨。” 

北海市三面环海,养殖业发达。深海养殖业的发展给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带来了商机。2016年,北海市首次向养殖金鲳鱼的企业出让1000亩的海域使用权,2017年出让3200亩。近日,北海市计划再出让1万亩养殖海域。 

2017年,铁山港区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基地获评自治区三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据铁山港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2018年和今年,金鲳鱼养殖连续获得大丰收,示范区核心区经营主体收入近亿元。示范区经营主体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金鲳鱼无公害产地认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称号,还注册了商标。 

带着“失海”渔民奔小康  从浅海走向深海,不仅海水养殖产业转型升级,还带动了当地“失海失地”的渔民致富奔小康。  金鲳鱼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价格也实惠。铁山港区金鲳鱼养殖产业始于2000年,是近十年来铁山港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每年需要固定聘用的当地村民超过1000人。 

为了把深海养殖和脱贫攻坚结合,铁山港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网箱养殖,400多户以入股分红形式加入养殖,入股资金1800多万元,年返红利170多万元。同时带动务工就业,人均年增收3.6万元。 

北海丰顺海钓基地负责人王廷波说,在养殖金鲳鱼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赚钱的新路子。投放饲料时会吸引周边大量野生鱼前来进食,于是就开展了海钓业务。钓友过来需要吃、住、行,又开发了宾馆、餐饮、出租钓具、渔船等业务。退潮后,还可以进行赶海挖沙虫等活动。不仅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科技规避养殖风险 

几年前,金鲳鱼养殖还是一个风险较大的行业。沿海地区多变的天气、不可预知的病菌困扰着港区的养殖户。由于使用传统的木排网箱,养殖区域内透气性不足,比较容易滋生病菌。木排网箱没有抗台风能力,只要台风一来,养殖户大多血本无归。在经历多年打击后,不少资金条件不足的养殖户含泪“上岸”。 

为此,李乃志率先引进价值不菲的深海网箱。网箱大部分周长60米,一部分周长80米。以周长60米的深海网箱为例,每个造价约在12万元,大大超过了传统木排网箱的造价。但其作用不可低估:透气性强、可随风浪运动、抗台风能力强、养殖容量大。 

李乃志介绍,周长60米的深海网箱可以抵抗12级以上台风,而周长80米的网箱,几乎不受台风影响。至于产量,更是惊人。“我们昨天刚刚抓了几个网箱,每个网箱的金鲳鱼都在1.5万公斤以上。”李乃志说,一个网箱产值就达四五十万元,而且是稳赚保收,这放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今年4月,广西创新驱动海洋牧场智能服务示范基地在乃志公司挂牌,该基地是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实践课堂之一,由南宁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多所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课题研究。 

该基地将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当地水质、水流、水下情况、鱼类疾病进行综合分析、跟踪、预防,以有效应对鱼类疾病的发生,帮助养殖户提高防范鱼类疾病的能力。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