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绚丽的烟火,敲响新年的钟声,2015年倏忽而逝,2016年已然来临。回首2015年,暗流涌动下的海上世界,依旧波诡云谲、风云难测,上演着自然法则与人类社会发展不断交织与碰撞下的一幕幕“戏剧”,或偶然,或必然,都值得国际社会去反省、去总结。一方面,这一年,人类继续在这片覆盖地球表面70%的蔚蓝世界中探求着诸多的未知,踽踽独行而又步伐坚定,沿途不断收获着新物种的发现、新科技成果的诞生、新资源的勘探开发;另一方面,这一年,海洋灾害不断、海上事故频发、海上争端依旧难以消弭,人类在不断向海洋索取的同时,却也会经常忘记付出与获得之间需要维持的那一个个“平衡点”。
回首2015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人类对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日渐形成共识:《巴黎协定》的签署、《公海海洋生物保护公约》磋商进程的启动、北极五国出台措施管制北冰洋捕捞活动······就连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赶赴挪威考察冰川,这些无不彰显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上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但这一年,我们也心痛地看到,人类还在不断地为过去和现在的错误“埋单”:一边是福岛核事故、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等“余毒”未清,周边海域依然深受其害;另一边则是巴西铁矿废污水流入大西洋等事故频发,新的海洋污染接踵而来。
地中海偷渡潮:愈演愈烈何时休
这一年,一名3岁的叙利亚儿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他在跟随父母偷渡地中海的时候,不幸遭遇海难,其尸体被海水冲到土耳其的一处海滩。那蜷缩在海滩上的弱小身躯,刻画出的是2015年百万偷渡地中海难民的悲惨命运。这一年,欧洲遭遇二战后最严重的难民危机,逾百万来自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的难民通过地中海,甚至绕道北极地区进入欧洲,数千难民命丧地中海。
这一年,一边是联合国频频发声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另一边则是欧盟应对乏力,各成员国为分摊难民数额争吵不断。而随着难民偷渡数量和死亡人数的不断上升,偷渡蛇头则赚得盆满钵满(据估计为10亿美元)。1月,国际移民组织表示,即使在新年严冬,试图通过乘船抵达欧洲的非法移民仍然络绎不绝。6月,联合国难民署指出,平均每天抵达希腊莱斯沃斯岛的难民人数为600人,给该岛造成巨大压力。6月,欧盟各成员国达成共识,同意两年内收容4万难民。7月,联合国难民署公布报告称,2015年上半年共有13.5万名难民经海路抵达欧洲,创下历年最高纪录。10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允许欧盟采取军事行动,夺取并摧毁蛇头在地中海用来偷渡的船只。12月,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公布数据称,2015年由海路抵达欧洲的难民和移民已超过100万。
百万难民扶老携幼,不惜性命踏上前途未卜的逃难之路,浩荡的海上偷渡潮不仅让欧盟压力倍增、频遭舆论问责,更给予国际社会以警示,那就是加强边境管控、加大搜救和援助力度,以及通过政治博弈达成难民分摊方案等,这些都是治标之策,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地区冲突,以从源头上减少难民数量。然而地区冲突的背后,更多的是大国利益的博弈。难民偷渡潮何时能休,2016年还将继续拷问国际社会。
海洋环保:气候变化成热点
这一年,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一年,一系列的科学研究表明,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如海平面上升、海水升温、海洋酸化、冰川融化以及厄尔尼诺等自然现象,已经开始或即将影响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日常生活。1月,英国一份环境报告警告称,英格兰和威尔斯近7000所房屋将在未来100年内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摧毁。5月,专家警告称,今年将出现一次“超级厄尔尼诺”现象。7月,科学家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海冰融化将可能导致欧洲变得更冷。7月,秘鲁宣布该国14个省市进入为期60天的紧急状态,提前防范厄尔尼诺气候可能造成的损害。7月,一份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泰国首都曼谷有可能会在15年内降至海平面以下。8月,国际冰川研究人员发布年度报告称,全世界的冰川已经缩减到120年来的最低水平。9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简报称,成熟且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出现在太平洋赤道海域。9月,气象研究发现,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同北极气候暖化有关,北极气温升高改变了大气环流模式。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媒体通报称,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长期的旱季导致中美洲国家谷物产量锐减。11月,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大规模气候异常影响王企鹅觅食。12月,北极2015年平均气温创百年来最高纪录。
这一年,全球海洋生态环境频亮红灯,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6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布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被调查评估的海洋物种中,其生存状况喜忧参半。8月,研究称每年全球大约有6400万只野生海马遭到捕杀,野生海马或在未来30年内绝种。9月,研究称非洲企鹅数量过去10年锐减九成。9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报告称,1970年~2012年全球海洋物种种群数量下降了近50%。10月,2015年全球海洋健康指数发布,全球海洋健康状况得分仅为70分。
这一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海洋环境形势,国际社会以及沿海各国也在采取措施加以遏制。1月,美国联邦法院通过新规定,要求所有不能满足《美国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的外国海产品一律禁止进入美国。1月,联合国特别工作组会议上,193个联合国成员就开启建立“全球公海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磋商进程达成一致意见。3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在太平洋皮特凯恩群岛附近海域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5月,欧盟就非法捕捞对泰国发布黄牌警告。6月,厄瓜多尔警方在沿海城市展开一系列打击非法走私鱼翅的行动,共收缴鱼翅20万片。6月,美国中大西洋渔业管理委员会决定,对美国大西洋沿岸90650平方公里的海域内禁止拖网捕捞作业。7月,南非政府宣布将着手制订拯救非洲企鹅计划。9月,为保护复活节岛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智利将建大型“海岸公园”。10月,新西兰宣布计划2016年在其北部海域划设海洋保护区,全面禁止一切捕捞与勘采矿物活动。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非法、未经报告和未受管制的捕捞活动执行法案》,进一步加强打击非法捕捞和海产品欺诈活动的力度。12月,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33个国家和地区联名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反对日本强行恢复南极海域捕鲸活动。12月,来自195个国家的代表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一致通过了《巴黎协定》,成为2020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的全球气候协议。
这一年,我们看到了全球海洋环境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也看到了国际社会在保护全球海洋环境上展现的决心和做出的行动。但海洋环境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更不是一个国家能完成的,我们需要达成国际共识,更需要采取国际行动。在这一点上,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新发现:探求诸多未知
这一年,人类继续在深海大洋中探求着诸多未知。一方面,新的物种不断发现。1月,澳大利亚发现世界最年长的鱼,经证实为84岁。2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冰层之下发现一种神秘鱼类,呈粉红色,身体透明,内脏器官清晰可见。4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冰下深处发现数十个新物种,外形酷似外星生物。7月,科学家在北极峡湾166米深处发现褐色巨藻,这种海草是已知的在北极圈高纬度地区生长位置最深的活藻。12月,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在鄂霍次克海的千岛海盆发现了500种新的海洋生物,这改变了鄂霍次克海被认为缺少深海生物生存的历史。
另一方面,新的研究理论不断被提出。5月,研究人员发现,月鱼即使潜入温带和热带海洋400米深的冷水中,也能保持自身较高的体温。6月,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证实,5亿年前生活在海底的2英寸(5厘米)长、蠕虫状海洋动物——皮凯虫是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也是人类最原始的祖先。7月,南极发现迄今最古老的生物精子,它们被非常完好地保存在一块环节动物的虫茧化石中。
这一年,相关海域的古遗址以及沉船也不断被发现。11月,一支由希腊和美国的考古专家组成的水下考察小组宣布希腊弗尔尼岛的海底有22艘年代久远的沉船,数目之大占到希腊已知古沉船总数量的12%。12月,克罗地亚考古学家宣布,在该国南部海滨城市扎达尔附近的亚得里亚海海底发现一座古城和一个港口遗址,研究推断其建于3500年前。12月,哥伦比亚宣布发现一艘载满金银财宝的西班牙沉船,即“圣荷西”号。该沉船有可能成为西半球海域载有最多宝藏的沉船。新的发现不断满足着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让人欣喜的同时,更应感到海洋的浩瀚与无边。而正是海洋的博大,才给予了人类进行勘探开发活动以无穷的可能,也让我们在敬畏自然的同时,收获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识。
海洋争端:渔业纠纷尤为突出
这一年,全球海上争端依旧暗流涌动、难以消弭,其中,尤以渔业纠纷最为突出。2月,日本在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扣押一艘韩国渔船。2月~3月,日本水产厅的巡逻船扣留4只韩国延绳钓渔船。3月,斯里兰卡释放86名被斯方抓扣的印度渔民,同时希望印度也能释放在押的斯里兰卡渔民。6月,斯里兰卡抓扣了15名印度渔民,并扣押了3艘印度渔船。7月,日本一艘渔船因超配额捕鱼被俄罗斯方面扣留。12月,日本抓扣了1艘中国拖网捕鱼船,并当场逮捕了该船船长。
这些年,海上抓扣渔船和渔民,甚至是射杀、判刑渔民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权属争议水域,发生几率更大。欲减少此类事件发生,作为当事国,在督促本国渔民遵守法律、开展正常渔业生产的同时,应依法、公正处理此类纠纷,确保渔民的合法权益和人道主义待遇。
灾难:做好预防是关键
这一年,海洋灾害依旧频发。3月,袭击瓦努阿图的超级热带风暴导致该国26万人口超过半数沦为灾民,24人死亡。8月,韩国南部海域发生赤潮,导致庆尚南道巨济市一家养鱼场的17万条鱼集体死亡。8月,热带风暴“埃丽卡”过境东加勒比海,造成多米尼加20人死亡、海地1人死亡。9月,智利发生8.3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沿海城市居民楼和商业店铺严重受损。10月,台风“巨爵”登陆菲律宾东北部奥罗拉省,造成至少58人死亡。12月,第27号台风“茉莉”在菲律宾萨马岛北部登陆,超过70万人疏散避难,至少45人死亡。
这一年,海上事故时有发生,给海洋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4月,加拿大温哥华英吉利海湾发生燃油泄漏事件。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附近一条输油管道破裂,导致超过2万加仑原油泄漏流入大海,污染加州海岸。9月,美国夏威夷州的一家废水处理厂出现电路故障,导致大量污水泄漏并流入海洋。9月,受台风“艾涛”带来的特大暴雨影响,装有福岛核事故去污核垃圾的大型储存袋因暴雨被冲入河流。11月,巴西东南部一座铁矿的两处尾矿坝发生决堤事故,泄漏的有毒矿物废料流入大西洋。
这一年,人类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面前还是显得渺小无助。面对灾难,我们不仅要祈祷灾难不再发生,更应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探求其发生机理,还要建章立制,做好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工作,做好亡羊补牢的应急处理工作,以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资源开发:勘探开发步伐加快
这一年,人类不断加快着勘探、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步伐。1月,勘探人员在日本冲绳县久米岛海域约1400米深的海底发现高品质海底铜矿。8月,阿联酋表示将继续加大对海上原油钻探活动的投资,至2018年海上原油产量比重将占到阿联酋全部产量的近一半。9月,埃及近海海域发现迄今地中海最大天然气田。9月,新加坡在滨海东兴建第四座海水淡化厂。9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表示,俄气公司在过去10年间,已开发俄属北极大陆架8个天然气田。11月,苏格兰政府宣布,已批准一个在苏格兰东北海岸修建浮动式海上风电场的先期项目,该风电场建成后将是全球同类风电场中规模最大的一个。12月,巴西地质调查局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合同,巴西获准在南大西洋西部指定海域进行富钴结壳矿区专属勘探活动。
这一年,人类在海洋科技领域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4月,日产汽车和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宣布,将共同研发一款海底探测器,深入海底探测资源。5月,研究人员表示,美国正在探索建立水下互联网的可行性,同时也希望创建水下全球定位系统。6月,俄罗斯方面称正在建造起飞重量约500吨的海上地效飞行器。6月,20岁的荷兰发明家博扬·斯莱特发明了一套海洋净化工程,旨在处理大量的海洋塑料垃圾。7月,意大利一家公司在该国沿海海底建造了一个水下温室,尝试在海面下种植各种植物。9月,俄罗斯两家企业表示将开发一款重量级无人机以监控北极大陆架。9月,全球首个海底天然气压缩装备在位于挪威海域的阿斯加德油气田投产运营。11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宣布,由美国大方水产科技公司培育的转基因三文鱼安全无害,可供人类食用,批准其进入美国市场。12月,智利拟在沙漠中建“海水发电站”。
科技的进步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毕竟海洋这片广阔天地,还有众多的资源尚未开发,对于人类来说还是大有可为的。但科技的进步也并不能决定一切,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需在“可持续”上下功夫。
南北极:关注度持续升温
这一年,国际社会对南北极的关注持续升温。尤其是在北极地区,随着北极气温创百年新高、海冰融化速度加快,以及美国接任北极理事会主席国,北极八国围绕北极地区主权和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非北极国家则抢抓机遇,纷纷与北极国家展开极地领域合作。
1月,巴西历史上第一次南极内陆科考行动正式拉开序幕。1月,挪威宣布将重绘北极海冰图。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将要求议会扩大阿拉斯加州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保护面积。4月,北极理事会第9次部长级会议召开,美国接任北极理事会主席国。4月,俄罗斯“北极—2015”浮冰科考站启动。6月,加拿大在北极圈建首所大学,生源以当地因纽特人为主。7月,俄罗斯交通部正考虑通过一项新法案,将禁止悬挂外国船旗船从俄北极地区出口石油和天然气。7月,北极五国出台临时措施,管制北冰洋中部国际水域捕捞活动。7月,世界气象组织表示,该组织将实施“极地预测年”国际计划。8月,俄罗斯再次申请划分北冰洋大陆架,涉及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8月,美国最终批准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美国北冰洋海域开采油气资源。9月,美国高调举办北极国际会议,奥巴马总统首访北极地区,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录制真人秀节目,并欲建更多破冰船。9月,北极五国出台北极熊保护新计划。10月,日本敲定首个北极开发政策。10月,英国政府宣布将耗资2亿英镑建造一艘极地科考船。10月,德国宣布与冰岛将共建新港口发展北极航运。12月,加拿大政府宣布,加拿大与瑞典将在北极开展科考合作,包括在北冰洋进行测绘活动。
遥远的南北极,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净土,亦不能摆脱政治的博弈和权利的争夺。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航道的开启、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国际社会对南北极的关注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