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亚太海洋局势呈现出总体趋于稳定的态势。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由于中国在维护亚太海洋和平与稳定的进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内有关海洋国家之间通过对话与磋商不断积累共识、推动海上合作。然而,相关域内外国家不断挑动海洋争端、推动局势升温,又给2017年亚太海洋局势带来了不确定性。

 

多重因素推动局势稳定

  亚太海洋局势之所以总体趋于稳定,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2017年,中国根据自身在亚太海洋事务中的三重身份,做出了种种努力。中国的第一重身份是相关岛屿及海域的主权国。中国愿意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来实现本地区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这是解决有关海洋问题的基础。第二重身份是东亚最大的海洋沿岸国。中国最需要亚太海域的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因此一直通过不懈努力维护海上秩序,并为此提供了高质量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公益服务。第三重身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的同时,也着重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一直站在区域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角度来看待和处理海洋问题。基于此,近几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能够理解中国在海洋问题上的基本主张,越来越多的国家肯定了中国为此做出的努力。

  2017年,中国通过与有关国家推动双边对话改善关系,管控分歧。中美元首会晤中,双方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支持对话管控争议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两国希望通过“外交安全对话”等机制在海洋问题上保持沟通;中日举行第8轮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就东海相关问题交换了意见,并探讨了开展海上合作的方式;中菲关系进一步改善,20175月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再次访问中国,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多边场合与其会晤,李克强总理去年也访问了菲律宾。20175月,中菲两国正式启动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标志着中菲南海问题重新回到了双边对话和协商解决争议的正确道路。中菲双边关系得到全面改善,对南海局势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2017年,中越关系进一步巩固,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越南,两国在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妥善处理海洋问题以及稳步推进海上合作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

  2017年,中国同东盟国家通过对话就南海问题达成诸多共识。其一,有关各方认识到南海目前趋于平稳的局势,有利于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有关各国推动海上合作,应把这种态势保持下去。其二,在南海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最富有建设性的途径和方式是直接当事国的对话协商,且这种方式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初步成果。其三,中国与有关各方可以通过处理好南海问题中的低敏感议题,为南海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地缘环境。其四,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当保持在南海问题处理上的战略定力,以及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中的工作节奏,不断排除外部的干扰。2017年,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14次高官会上,中国与东盟10国审议通过“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在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和东盟国家进一步就正式启动“准则”案文磋商达成共识。

 

局势复杂存在不确定性

  2017年,亚太海洋局势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7年,美国新政府亚太海洋政策正在形成,主要体现为3个特点:一是以“航行自由行动”为抓手。从20175月开始,特朗普政府继续在南海开展针对我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一年内进行了4次。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弱化其行动的国际法象征意义,更加强调对中国的军事施压力度。二是美国以“亚太军事岛链”的打造为目标,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战略战术威慑效果,将沿岸监视系统、海外军事基地及区域海上行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其前沿威慑和海上控制能力。三是美国以同盟体系的重塑为依托,重新整合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与战略伙伴体系。美国试图在西太平洋打造“车轮式”军事同盟体系,以美国为轴心,以日本为主辐,以部分东盟国家、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为辐条,围绕东海、南海争端等地区潜在冲突点,进一步强调以美国地区利益为中心,盟友需要通过增大投入与战略协同来达成最终目标。一年来,美国在推动亚太海洋局势升温方面虽然较之以往显得力不从心,也未对区域海洋局势降温趋缓的态势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但其对有关海洋争端国的鼓动效应值得警惕。

  2017年,日本抛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积极谋求在区域海洋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在战略层面致力于打造“西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北印度洋”三位一体安全构架,全面拓展其地缘战略影响力。该构架意在整合美国在亚太区域的军事同盟体系,在机制和功能上体现日本作为美国在该地区“第一盟友”的作用和地位。在战术层面实现“两个走出去”的目标,即军事装备走出去与军事人员走出去。通过在南海等海域的高频次演练实现“以演代巡”,一方面提升与美国等军事盟国的海上军事协同能力,另一方面则充分展示日制装备的战术优势。

  域内外大国在海洋问题上互动频繁,挑动亚太海洋局势出现复杂化、扩大化的风险。2017年,美日澳印等国进行了多轮双边或多边军事演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美英法在近南海区域举行了首次联合演习,体现了在美国主导下进一步推动南海问题走向国际化的企图。在这一过程中,英国试图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借助美英特殊关系重新掌握制定国际规范或地区规范的主动权。法国的目的则在于体现其作为大国在地缘政治中的突出地位及其海军要在亚洲的海洋“定期和可见的存在”。

 

新一年将呈现两大特点

  2017年的亚太海洋局势可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和平基础上的稳定。展望2018年,亚太海洋局势将会呈现出“稳定基础上的和平”基本态势。一方面,中国与有关各方将进一步推动基于双边或多边平台的对话与合作,通过友好协商积累共识,通过增进互信管控分歧。另一方面,个别大国仍将不断搅动亚太海洋争端,为地区海洋局势带来新的变数。综上,2018年的亚太海洋局势将呈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第一,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将进一步深化已有的共识。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将在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案文磋商的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不因海上问题而影响双边关系全局。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将从区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角度来处理南海问题。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海上互联互通、资源能源开发、科技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大,将为南海问题的解决积累更多的政治互信。可以预见,未来一年以南海为代表的亚太海洋和平态势将呈现出总体规则化、机制化的特点。

  第二,相关域内外国家还将在所谓“印太战略”的框架下展开一系列挑动海洋争端的行为。美国仍将试图拉拢有关大国加入其“联合巡航”的队伍,充分发挥太平洋总部在其“航行自由行动”中的自主权,放松对其微观层面的管理行为,这将导致其在南海等海域展开的“航行自由行动”呈现出宽领域、高频次的特点。“印太战略”框架下的军事安全合作、海上合作、军售和军事高科技合作将以海上联合演习、信息情报共享等各种形式出现,其目的在于对冲中国日益增长的海上实力。日本可能将位于争议岛屿周边的无人“离岛”作为试点,进行海保准军事力量、沿岸监视部队及国境警备队的部署,加大其海上力量存在。 (王晓鹏)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