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承建的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启动业务化正式运行,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被称为中希海洋合作范例,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影响不断扩大……近期,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我国在推动海洋领域务实合作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深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展现出巨大活力。

 

开展国际海洋务实合作,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需求不同、资源承载力不同,感兴趣的合作领域也不相同。例如,南海及其相连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是台风发展、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源地,也是地震、火山频发的地区,对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气候变化及海洋灾害发生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及人为影响也导致这一区域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因此,推动海洋防灾减灾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达成的重要共识。

 

由我国承建的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于115日启动业务化正式运行,为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提供24小时全天候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这只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推动海洋防灾减灾合作的缩影。近年来,中国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开展了季风观测、海-气相互作用等一批双边合作项目,建立了中马海洋联合研究中心、中印尼海洋与气候中心、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等,为南海及周边国家提供了海洋环境预报服务,有力地保障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这些合作项目见证了各国共同抗击海洋灾害风险的守望相助,为打造“平安之海”注入了强劲动力。

 

港口航运一直是中希海洋合作的“富矿”。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被称为中希海洋合作的范例。它的“重生”故事,令人动容:2008年,原中远集团获得比港23号集装箱码头35年特许经营权。彼时,比港深陷债务危机、入不敷出。11年后,比港“重生”,以惊人速度增长,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由并购时的第93位跃升至第32位,对希腊直接经济贡献超过6亿欧元,为当地1万多人创造了就业岗位。

 

比雷埃夫斯港的名字在希腊语里意为“扼守通道之地”,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面地中海,北靠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大陆地中海沿线距苏伊士运河至直布罗陀主航线最近的港口之一。希腊在世界船舶运力排名前列,中国也是希腊船东最主要的造船基地。中国和欧盟的贸易规模巨大,每天都有大量货物往来,其中80%通过海上运输。如果把中国到比港的这条航线建设好,它就能成为中欧贸易发展十分重要的大通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港和铁路并没有连在一起,需要通过货运汽车连接,运输效率较低。20171月,由中远海运启动的第一列装载中国货物的火车由比港抵达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中欧陆海联运正式开通。如今,中欧陆海快线列车每周开行近30列,覆盖1500个网点、约7100万人口。当前,双方合作正在向以航运为龙头的全产业链扩展,利用希腊通向欧洲腹地的铁路干线,拓展沿线贸易投资合作。这样做不仅利在两国,也有利于促进中欧经贸发展。比港的“重生”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希海洋务实合作的发展前景,更加坚信各方共建“一带一路”的光明未来。

 

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近日,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圆满落幕。签约394项、成交金额7.4亿元,达成意向合作1013项、金额18.4亿元,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

 

海博会为海洋领域人文交往架起桥梁、搭建平台。本届海博会吸引了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9.7万人次专业观众参观了展览。海外院士团队领衔的24个高端技术项目,在现场与市场、投融资伙伴积极互动。开放、包容、合作、共享……这些与会者发言的高频词,凝聚着共识,蓄积着力量。

 

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交往愈加密切,在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中国-东盟合作框架等机制下建立了蓝色经济论坛、海洋环保研讨会、海洋合作论坛、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等合作机制,相继举办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一系列以海洋为主题的活动,对深化海洋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舟共济见真情,合作共赢写新篇。务实合作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真正做些实事,争取结出硕果。中国结合各国实际需求,找准合作领域,在开放中共享,在合作中共赢。相信各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海洋合作方式做活,共谋发展,共同行动,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遇。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