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是一方适于海洋生态观光、滨海休闲度假、海上运动休闲的天然滨海旅游胜地。

  近年来,钦州人按照合理利用海洋资源、重在保护的原则,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注重保护和开发并举,坚持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力求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刻意守护国宝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钦州的骄傲。钦州市委、市政府秉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的要求。钦州市海洋局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全面加强中华白海豚生存环境研究与保护。

  在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生存环境调查评估工作中,钦州市海洋局与相关部门全面调查研究了白海豚生存环境的水质、生物量、海洋沉积物等要素,并积极与北大潘文石教授研究团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开展合作,通过建设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生存环境观测基地项目,不断提升三娘湾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管控能力。

  同时,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钦州市海洋功能区划》,钦州市确立了“开发中间,保护两头”的海洋经济发展思路。即开发钦州港,保护茅尾海大蚝母本区和三娘湾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在220头以上,并稳步增长。2016年,钦州市中华白海豚保护项目被列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三娘湾被列为项目示范区,成为打造“和谐发展”典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钦州市特别重视海洋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的建设。2005年,钦州市申报设立广西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2011年申报“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获国家海洋局批复,跻身全国首批七个国家级海洋公园。总面积3400多公顷的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了三娘湾旅游景区、七十二泾生态海岛、仙岛公园、茅尾海黄金海岸滨海浴场、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等一大批亲海景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理想的休闲观景、体验海洋的场所。

  钦州市海洋生态环境整治已取得初步成效,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为促进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精心监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钦州市全面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钦州市投入近3亿元,相继开展了沙井东岸岸线整治工程、沙井生态修复工程、七十二泾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等,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1年,钦州市启动茅尾海综合整治项目,既增加了茅尾海纳潮量,保障了钦州港航道通畅,又实现了水深、水清、岸滩美丽、生态优良,成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海湾”。

  钦州市还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打造覆盖入海江河、重点排污口、三大海区的实时监控体系,尤其对重大项目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进行有效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钦州市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构建海洋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联合执法,定期开展整治非法盗采海砂、打击非法捕捞等专项执法行动,有效保护了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

 

再绘蔚蓝新画卷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要“把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建设好”。《钦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目标: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要在90%以上,符合第一类和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要达到管辖海域面积77%以上。

  按照钦州市十三五规划,钦州将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严控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排海,科学设置入海排污口,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应急和防灾减灾等机制。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计划,加大茅尾海、金鼓江、钦州港、三娘湾等海湾、海域的综合整治,建设“南红北柳”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洋保护区体系。

  钦州市深入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重点工程,实现“生态立市”和“绿色兴市”,全力打造碧海蓝天的美丽钦州。

  目前,钦州正朝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迈进,“五彩海豚家园、滨海休闲钦州”的旅游形象日益凸显,滨海特色、宜商宜居的环境将为发展生态型海洋产业、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集聚坚实的后发优势。

  “海上日初丽,试歌沧浪清”,钦州人正满怀信心地开拓进取,力争在蔚蓝的画卷上绘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