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鼓励并积极推动高校增设海洋相关专业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向海洋类高校转型方面,曾经是师范类院校、同时也是国家海洋局和广西共建的钦州学院(筹建中的北部湾大学)无疑是一个突出的典型。
在广西高校中率先开设海洋类专业
3月14日,记者走进钦州学院滨海新城校区。崭新的校园建筑典雅别致,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颇有几分神似。在海洋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陈列馆,钦州学院副院长黄鹄介绍,这里主要服务师生开展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教学科研,目前陈列了1200多号标本,大部分由师生在各种实践中完成。依托这里,海洋学院成为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和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成员单位,每年对社会各界开放。
钦州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湘如说,钦州学院是广西沿海地区唯一公立本科院校。2007年,学校在广西高校中率先开设涉海专业,是广西唯一具有国家高级海船船员和国家一级渔业船员培养培训资质高校,每年培训船员3000多人次,填补了广西有海洋而广西高校无海洋专业的历史空白。学校设有海洋学院、海运学院、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等4个涉海类教学单位,形成了鲜明的海洋性办学特色。
累计投入40多亿元转型为海洋类高校
2016年6月7日,国家海洋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在南宁签署《关于共建北部湾大学(筹)的协议》。根据协议,国家海洋局将把共建北部湾大学(筹)作为“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政策、项目等方面对学校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还将从学科布局、海洋科研平台建设、海洋科技应用、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
“目前钦州学院筹建北部湾大学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陈湘如表示,近6年来,自治区、钦州市已累计投入40多亿元,用于北部湾大学筹建工作、新校区建设、出台特殊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教师。
自筹建大学、转型发展以来,学校围绕沿海地区千亿元产业构建了相关专业集群7个。重点建设“海洋生物与技术”“海洋交通运输与工程”两个涉海学科专业集群。
海洋生物学是广西建设的唯一涉海类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师生在湛江进行了远海梭子蟹的增殖放流,其相关研究具先进水平。水产养殖学服务于以水产养殖为海洋产业龙头的北部湾沿海经济圈,教师研究成果获得2017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为涉海企业增效益 为沿海地区送人才
自筹建大学以来,学校根据地方海洋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学校与企业单位联手,攻克了技术难点。例如,和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合作的科研成果在国内的17家船舶企业实施应用,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3200多万元,该成果获得了2016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目前学校共有8个具有海洋特色的研究团队。其中,海岛资源开发与海岸侵蚀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被广西海洋和渔业厅等部门采用。鲎与重要经济蟹类研究团队构建了世界先进的水产养殖车间蟹公寓,产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华白海豚研究团队撰写了行业规范和政协提案,目前正在规划钦州湾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
钦州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马秀明介绍,学校出台特殊政策引进专业人才和购进国际先进实验设备,已建成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海洋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培育)、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海洋学科发展平台。在白海豚、中华鲎、大蚝等海洋物种养护、海岛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在区内居于领头位置。
“学校近5年为北部湾沿海等地区输送合格的涉海类毕业生近万名,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0%,服务了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马秀明说。 (杨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