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昌邑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渤海莱州湾南岸。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1994年撤县设市。市域总面积1669平方公里,辖6处镇、3处街道,690个行政村(居),总人口58万。昌邑市是著名的“中国丝绸之乡”、“华侨之乡”,先后荣获“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中国超纤产业基地”、“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品牌50强”、“山东省机械铸造业基地”、“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昌邑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区”建设中功能叠加,优势明显。北部海岸线长
(一)科学制定规划。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昌邑优势明显。我市把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融入蓝色经济建设,统筹城区、沿海、昌南“三大板块”协调发展。把城区板块作为蓝色经济建设的最大服务平台和载体,加快东跨、西接、北展、南拓步伐,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把昌南板块作为昌邑的经济文化“次中心”,积极接受青岛、潍坊的辐射,加快纺织、仓储、物流等产业发展,扩大风力发电设备、高能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规模,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提升;把沿海板块作为蓝色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积极发展高端蓝色经济、高效生态经济,努力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科学开发、海洋优势产业培育方面全面推进、率先突破。把北部沿海地区作为实现新跨越的最大战略空间,经省政府批准恢复下营镇建制,充分依托北部沿海的空间容量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快产业、园区、项目、港口和新城建设。在空间布局上,规划了130平方公里的沿海经济发展区,按照下营、柳疃、龙池“东、中、西”三个区域来摆布。东部的下营项目区,重点是建设以医药和染料中间体为主导的专业化工园区,并以下营港扩建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现代物流、绿色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及其他涉海产业,打造高效生态、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中部的柳疃项目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西部的龙池项目区,重点建设以离子膜烧碱为主体的化工园区。目前,沿海经济发展区已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特色鲜明的北部沿海生态产业隆起带。
(二)做强产业项目。以“三区”建设为契机,以大项目为带动,突出发展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绿色能源等产业集群,尽快形成千亿元规模的高端化工聚集区、千亿元规模的特色产业聚集区和20亿千瓦时的绿色能源聚集区。石油化工业,以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抓好总投资24亿元的莱州至昌邑长输管道、150万吨连续重整等7个新建续建项目和投资11.6亿元的博斯腾丁辛醇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国内重要的炼油及深加工基地。盐及盐化工业,抓好投资6亿元的家园化工、投资5亿元的泉鑫化工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以海天生物化工为龙头的盐及盐化工基地。纺织服装业,加快向高档纺织品和服装的转变。投资8亿元的棉纺城二期工程年内启动,投资10亿元的华晨集团高档纺织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投资2.7亿元的同大集团生态超纤高仿真面料项目年内建成投产。机械制造业,加快推进产品结构由一般铸件向精密制件调整。抓好总投资16亿元的瑞其能风电设备、总投资15亿元的浩信集团静压造型线等重点项目,提升机械制造业整体水平。食品加工业,以山东泰森新昌公司禽肉加工项目为带动,促进产业上档升级。绿色能源产业,抓好投资20.6亿元的天利达光伏产业园、投资35亿元的华能风力发电、投资30亿元的瑞其能风能利用、投资32亿元的绿色经济产业园和投资32亿元的台湾光电一体化工业园等重点项目,打造较大规模的沿海绿色能源聚集区。
(三)优化平台建设。先后对整个沿海经济发展区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完善,目前,已完成配套面积90平方公里。今年计划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下营项目区北扩15平方公里区域和下营镇区、柳疃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供热、工业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配套项目建设,加快生产性和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经济新区。临港物流业,着力打造千万吨规模的临港物流聚集区。投资16.7亿元,加快下营港改建扩建,规划建设潍坊东港,与周边的莱州港、大连港等相连相通,改变临海不通海、临港不用港的现状;投资2亿元,配套建设住宅、商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把下营港区建成沿海开发的保障基地。
(四)强化招商引资。全市招商引资项目重点向北部沿海倾斜。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分工包靠,一个项目一套班子,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从引进到投产达效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引得进、搞得活、做得大,真正把发展区建设成“服务的高地、政策的洼地、创业的宝地”。与此同时,精心组织开展好招商活动,变招商引资为“挑商选资”,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投资规模大、创税额度高、占用资源少和环境污染小的项目。聘请专家对沿海经济产业进行论证,针对产业链的空白和薄弱环节,有重点地进行招商,提高招商成功率。通过沿海开发招商带动全市招商步伐,年内力争完成招商引资50亿元以上。
(五)规范开发秩序。强化海陆统筹、全流域治理的观念,由先污染后治理、海陆分区治理向坚持生态优先、海陆一体化治理转变。一是强化刚性约束。严把环评、安评、能评“三道关口”,强化规划水平、投资强度和建设周期“三项标准”,严格杜绝两高一资项目落地,确保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沿海经济的安全、有效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提升生态效益。始终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并举,对岸线、滩涂、地下卤水等各种资源综合开发、集约利用,统筹抓好林网、水网、污水处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协调发展生态农业、养殖捕捞、现代物流和休闲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沿海开发效益最大化。三是坚持清洁生产。树立“蓝色海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争创全国性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四是加大治污减排力度。在印染行业加快推广印染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实现印染污水的零排放。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7家,日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