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展青岛高新区发展空间,凸显海洋科技及产业发展特色,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助推全市经济加快转型升级,青岛市政府近日对青岛高新区范围进行调整,将蓝色硅谷核心区、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和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纳入青岛高新区范围。调整后,青岛高新区总面积327.756平方公里,形成多园区发展格局。
据悉,调整后的青岛高新区将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生态文化新城示范区、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东部沿海重要的蓝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区和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与人才聚集区,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七大新兴产业。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曙光认为,整合后的青岛高新区可实现从基础到应用、从产业到工程的有序发展,实现大范围的协同合作,提升青岛蓝色经济的规模和竞争优势。
“国家目前还没有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调整可以为创建示范区打下很好的基础。”刘曙光认为,此次对青岛高新区进行整合,将有利于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将带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也将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国家海洋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据悉,蓝色硅谷核心区、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青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集中了国家海洋创新体系的重要资源,是未来青岛现代化科技和生态新城的重要板块。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教授刘文俭认为,把蓝色硅谷核心区、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纳入青岛高新区范围,可以统筹发展目标相近区域,整合人才和产业资源,增强区域创新协同,形成各园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同时,也将有助于提升园区规划和建设水平,合理布局蓝色高端、新兴产业,为打造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提供保障。他建议,应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在海洋基础科学研究、近海和深远海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设海洋科技城,打造全国海洋科技实验基地,增强我国海洋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