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岸线长度居全国首位,海岸带面积辽阔,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贯彻好海岸带规划编制试点省份责任要求,浙江把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作为加强陆海统筹、推进省域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目前,浙江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为有效传导国家和省级规划要求,浙江采取省市两级同编工作机制。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于近日印发《关于做好市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沿海各设区市根据《市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市级指南)开展《市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以下简称市级规划)的编制工作。
陆海统筹,保护优先
记者了解到,浙江此次印发的市级指南是开展市级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是衔接国家和省规划相关要求的具体举措。市级指南旨在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突出体现“陆海统筹”“保护优先”要求,从规划定位与期限,目标与要求,空间分区与管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安排与防灾减灾以及规划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市级规划提出了原则性和导向性要求,是指导市级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
市级指南指出,市级海岸带规划的研究范围是浙江省内各市沿海县级行政区管辖的海域和陆域,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编制要在明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
市级指南要求,市级规划编制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包括基础数据收集、资源环境条件分析、典型生境识别、灾害风险分析、开发现状评估等7个方面。
保护修复和发展协调并进
市级指南指出,要落实省级海岸带规划的生态保护管控理念,有效保护海岸带区域内珍稀、濒危海陆生物等具有保护价值的物种及其栖息地。针对优质沙滩、典型地质地貌景观、重要滨海湿地、红树林等严格保护岸段提出分类型的保护方案;对海岸建筑进行退缩线划定,保护沿海地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景观;对潮间带进行保护和对海岛进行“清单式”管理等。
浙江对沿海各县市海岸带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求,重在保护修复和发展协调并进。指南指出,各地要根据海岸带生态损害状况,分析受损程度和原因,在评估修复恢复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修复恢复措施。同时,要强化陆地污染源的持续治理,制定入海河流水质改善措施,落实全国海洋倾倒区规划布局,加强倾倒区监管,明确塑料污染清理机制和海洋微塑料监测机制。在修复恢复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形成科学合理、集聚高效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人居环境
市级指南对海岸带产业布局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对海洋渔业、港口航运、核电、海洋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产业的布局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对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区提出具体利用要求。
指南指出,各地要通过生态海岸带、美丽渔村等建设,让公众亲海空间得到全面拓展,滨海特色风貌得到有效改善,海岸带人居环境得到高质量提升。要摸清本地区海洋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分区分类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加强灾害高风险区域的多灾种综合监测体系和警报预警能力建设,加强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的早期预警监测,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可以看到,浙江此次印发的市级指南明确了市级规划是对国家和省级海岸带规划的具体落实和深化细化,是落实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陆海统筹分区要求的专门安排,担负着将空间分区及管制措施有效传导至县级总体规划和相关详细规划的重要使命。市级指南的印发施行对于加快推进浙江海岸带规划编制工作具有指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