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北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强市,全面建设“中国南方海洋科技城”的关键一年。记者从北海市海洋产业园和北海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获悉,上半年,我市海洋经济产业继续加快发展,远洋捕捞、海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

 

北海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区九成

 

          713日上午,南宁邕州宾馆会议厅,在自治区领导的见证下,北海市与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民投”)在南宁签署协议,中民远洋北海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将打造集远海远洋综合作业船队、面向东盟的渔业开放口岸、中国南方海洋产业科技城等为一体的海洋产业项目群,强力助推我区“海洋经济强区”发展战略。

         海洋渔业是广西海洋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去年,广西海洋渔业实现总产值超过600亿元,占全区海洋经济总产值1098亿元的55%。同期,北海市海洋捕捞产量占全区的66%,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区的90%,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区的37.8%。北海成为中国南方有名的海产品集散地,一件件标着“北海海鲜”字样的冷冻包装箱通过飞机、铁路和公路销往全国各地。

         北海优势在海、潜力在海。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巩固近海捕捞,发展三沙渔业,推进远洋渔业发展。目前,我市海洋捕捞业的技术和装备在南海区均处于领先地位,上半年海洋捕捞量预计达21.43万吨,海洋捕捞稳步提高。

 

海洋产业园创造新速度

 

         723日,记者再次来到建设中的北海海洋产业园。

         火辣辣的太阳下,工地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一位施工管理人员一边听着对讲机,一边跟记者“诉苦”:“九月份就要开园了,工程大,时间紧啊!”

         建设海洋科技城,是北海市委、市政府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谋求创新驱动转型、科技引领发展的重大尝试。园区建设及产业发展被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市政府2016年度“四定”重点工作(项目)全力推进。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昔日的荒滩盐田上,孵化综合楼、公共服务楼、创业服务楼在内的5栋共24000余㎡主体工程建筑,已拔地而起。“这又是一个新的‘北海速度’!”市人大两次视察该项目,人大代表们发出了由衷的称赞。

         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健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园区各项“四定”重点项目进展迅速,按时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任务。另外,海洋科研创新园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的ABC3栋孵化中心大楼装修已经完成施工,将于9月前投入使用;全长18公里的竹林大道工程加快建设;积极完成创新园海绵型湿地长廊工程项目规划与建设,争取近期完成项目立项和科研审批,9月份开工建设;海景大道(竹林大道至西村港路段)及西村港大桥动工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按照规划,园区按照“一区三园”模式,分别建设海洋科研创新园、海洋加工物流园和海洋科普观光园。到2020年,这里将初步建成一座“中国南方海洋科技城”。

 

海洋产业园引凤栖枝

 

         园区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海洋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

         67日,作为“2016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之一的“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入园项目签约仪式”举行。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正式进驻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截至630日,园区在建和在谈的项目累计达到32个,涉及众多国内顶级海洋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广州冠昊生物科技考察团、温氏大华农集团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校也慕名而来考察园区,并表达入园意愿。

         据介绍,该园区率先探索一种“自上(游)而下(游)”的全新发展模式。从一开始就瞄准海洋科研“国家队”。这样做的好处是,起点高,拉动快。产业园区负责人说,“以前主要是外出招商推介,现在是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慕名而来。”

         园区在加快招商同时,积极推动入园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已有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暨北部湾研究院等7个入园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其中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广西公司北部湾检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将于9月与我园开园同步进驻使用。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