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规定,如果一块湿地规律性地支持着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种群1%的个体生存,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可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有一座长约300米、宽约140米的山心沙岛,就是一处“国际重要湿地”。

记者在2017年、2021年先后两次来到山心沙岛,有幸见证了这座小岛的大变化。

曾经:面临岛灭鸟失之灾 

山心沙岛湿地海鸟翔集。

山心沙岛东临钦州湾、南濒北部湾,因其拥有红树林、泥质滩涂、沙滩等优质且丰富多样的滨海湿地生境,既是广西沿海最重要的水鸟栖息地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重要的中转站和越冬地。

每年9月至来年3月,在山心沙岛停歇的鸟类基本稳定在2万只至5万只。不少爱鸟摄影者在岛上拍到了黑尾塍鹬、斑尾塍鹬、中杓鹬、白眉鸭、红喉鹨、白鹡鸰等珍稀鸟类,特别是多次拍到易危鸟类黑嘴鸥、濒危鸟类大滨鹬和极危物种勺嘴鹬。

一时间,山心沙岛引来了众多爱鸟者的关注。迁徙季节登岛的专业观鸟人数逾千人次,观光旅游人数超1万人次。

2017年深秋,记者第一次见到山心沙岛时正值涨潮,小岛完全被海水包围,仅岛中心及周边少许沙滩露出水面,天然被“隔绝”出一片湿地滩涂,水鸟在其间安心觅食、翩翩飞舞,场面壮观,令人惊叹。

“别小看了这一点湿地滩涂!对于候鸟来说,这就是它们既能歇脚又能饱餐的地方。”防城港市海洋局港口区分局局长陈雄告诉记者,山心沙岛全岛为沙质土壤,每年10月至11月,随着迁徙季节来临,涨潮时分,大量越冬水鸟就会从各地集结到山心沙岛。这里是“长途跋涉”旅途中难得的觅食点和落脚点,也是中转过夜的最佳“庇护所”。

待到退潮时,小岛缓缓露出了一片与陆地相连的平缓沙滩,鸟群自发散去,开启下一段“旅途”。

登岛后,记者看到小岛中部区域已被海水渗入,不再适宜植被生长。而东北面的树木不仅叶子发黄,有些裸露的根部已被掏空,海水侵蚀严重,接近枯萎死亡。

陈雄说,山心沙岛原名小六墩岛、鹿墩岛,岛体呈海马状,海岸线长约1.6公里。近年来,因周边建设及岛体土壤贫瘠、植被单一等原因,山心沙岛的面积急剧缩小。与1996年海岛普查时面积约11.2公顷相比,21年后山心沙岛的面积已缩减至4.1公顷,面临岛灭鸟失的风险。

“我们正在想办法阻止它消失。”陈雄说,如果再不整治修复,几年后山心沙岛将不复存在,海鸟也没了落脚地。

就这样,记者对山心沙岛的第一印象贴上了“枯萎”“缩小”“消失”等标签。

破局:如何“救岛”又“护鸟”? 

勺嘴鹬。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保护现状由濒危提升到最高濒危等级——极危。

早在2016年,防城港市就启动申报中央海岛和海域保护资金工作。2017年,山心沙岛生态岛礁项目获批实施。2018年2月,港口区分局正式启动实施山心沙岛生态岛礁项目,并向社会发布了《关于〈防城港市山心沙岛生态岛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根据《公示》方案,山心沙岛整治修复主要分为海岛保护、植被修复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等工程,分期建设岛体护岸、沙滩修复、环岛路、景观绿化种植、休闲广场、原有植被保护、观鸟台和连岛栈桥等。

没想到,这一份《公示》文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众多鸟类专家和各地爱鸟人士的关注,他们不仅向港口区分局多次递交联名信,还在网上发出了“留住山心沙岛”的呼声,一时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专家和爱鸟人士看来,整治修复项目中建设大量休闲旅游设施,势必对越冬候鸟栖息地产生严重影响。

港口区分局积极回应社会关注,耐心介绍和解释项目实施的初衷是为了改变小岛植被类型单一、生物多样性差、生态防护功能薄弱的现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岛体的稳定性。对山心沙岛进行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就是为了防止海岛的消失。同时,通过多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岛品位和旅游开发价值,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针对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港口区分局专门成立了调研组,邀请专家反复论证寻求进一步完善的方案。

“我们反复实地踏勘,推演采取不同方案后对迁徙水鸟在山心沙岛停歇将产生的不同效果,提出了许多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调整和优化了最终方案。”陈雄说,经过反复协商论证,最终舍弃了原方案中的观景台、休闲广场、环岛路和游人栈道等旅游设施建设。

2018年8月,牵动人心的山心沙岛生态岛礁修复项目正式开工。按照最新方案,山心沙岛将陆续开展生态挡沙堤、岛体补沙及沙滩修复、原有植被保护、植被种植、建设连岛管理站及视频管理系统等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专门设立了围栏,禁止机动车进岛,并制定多项措施保护栖息鸟类,真正做到了既“保岛”又“保鸟”。

“海岛整治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地海洋部门在山心沙岛整治修复过程中,不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还主动调整优化修复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修复了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其他海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蒋和生表示。

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遗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本组图片 唐上波 摄

经过两年多的修建和养护,山心沙岛生态岛礁项目初见成效。在整治修复海岛的同时,成功保留了水鸟越冬栖息地生态功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1年初春,当记者再次来到山心沙岛时,岛上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全长200余米的混凝土结构的砖红色栈桥拔地而起,连接了陆地和海岛,极大地方便了人员上岛管理及维护。海岛东、南侧长约696米的挡沙提已建好,成片的木麻黄郁郁葱葱,新种植的红树林、草海桐、马鞍藤等滨海植物也已长成了规模。

涨潮时分,小岛如同一片静卧在汪洋中的绿叶,呵护着一群群候鸟在滩涂上起起落落。其中,它“接待”过最珍贵的“客人”莫过于勺嘴鹬了。

根据鸟类调查机构自2016年11月起的数据显示,该岛连续5年发现了全球极危珍稀鸟种勺嘴鹬,更有同一时间发现8只、累计发现15只的记录。

勺嘴鹬是世界上最罕见的候鸟之一,平均寿命只有6.3年,其独特之处在于鸟嘴呈汤勺状。堪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勺嘴鹬几乎绝种,目前在全球的数目可能少于300对,并且这一个体数目每年还在急速减少。

近两年冬季在山心沙岛观测记录到的勺嘴鹬数量如此之多,说明这个面积不足5公顷的小岛,已是该种群稳定的迁徙地和越冬地,俨然成了“国际重要湿地”。

除此之外,在山心沙岛及周边湿地滩涂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水鸟。近两年内,小滨鹬、遗鸥、渔鸥和小凤头燕鸥等4种从未在广西记录的鸟类先后出现在山心沙岛。

截至2021年2月最新一次调查,从2018以来,山心沙岛单次记录到鸟类数量超过1.3万只,是2016年3000只的4倍之多。

成千上万的鸟儿涵盖了95种鸟类科目、8种全球受威胁鸟类。其中,极危1种(勺嘴鹬),濒危3种(小青脚鹬、大滨鹬、大杓鹬),易危5种(黑嘴鸥,黄嘴白鹭、白腰杓鹬、遗鸥、三趾鸥)。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4种(迁徙水鸟),国家一级保护5种(迁徙水鸟),分别为勺嘴鹬、小青脚鹬、黑嘴鸥、黄嘴白鹭、遗鸥。如今,“绿洲碧波群鸟飞”已成了山心沙岛的常态。

点赞(0)